民權總院忠孝分院│宜蘭分院

診所介紹 醫療陣容  門診時間  媒體花絮  交通資訊   中藥方劑   相關連結   與我聯絡  技術中心

新聞:刮痧致脊椎間盤破裂 女客怒控SPA館傷害

 

如何正確刮痧

陽痧腹痛,妙以瓷調羹蘸香油刮背,蓋五臟之系,鹹在於背,刮之則邪氣隨降,病自鬆解。 — 《理瀹駢文》

(一)什麼是痧?

刮痧時皮膚會刮出紫紅色的皮下出血點或瘀血斑,就是所謂的「出痧」,不只是中暑會刮出「痧點」,臨床上許多疾病都會「出痧」,但以夏秋季之病為多見;在刮痧 時有人會認為刮的越紫越多,效果越好,其實,「出痧」的顏色愈深、愈紫、愈紅,表示症狀較嚴重,症狀嚴重者體質通常較為虛,刮痧時更不可以強刮,實際上, 每處約刮 20 下左右就可以,刮出發紅的小出血點就好了。

(二)刮痧療法原理

刮痧的力道輕是「補」、強刺激則是「洩」,循氣血走向是「補」、逆經絡而走的也屬「洩」的一種方式,不知體質或狀況的話,就保持力道平均「平補平洩」,刮痧是在身體表面特定部位,反覆進行物理刺激 - 「刮」,造成皮膚表面「出痧」,藉由「出痧」來刺激體表經絡,疏散體內瘀積的氣血。

(三)刮痧功效

刮痧療法有宣通氣血、發汗散寒、疏經活絡、調理腸胃等功能,人體五臟的俞穴都分佈在背部,刮治後可使臟腑穢濁之氣通達於外,促使周身氣血流暢,逐邪外出。經現代醫學研究,中醫刮痧療法首先是作用於神經系統,借助神經末梢的傳導以加強人體的防禦機能;其次是作用於循環系統,使血液回流加快,循環增強,淋巴液的循環也加快,新陳代謝旺盛。刮痧還具有明顯的退熱鎮痛作用。

(四)刮痧方法

刮痧療法是用邊緣光滑的竹板、瓷器片、小湯匙、銅錢、硬幣、玻璃等工具,蘸食油或清水在體表部位由上而下、由內而外反復刮動,用以治療有關的疾病。由於本療法無需藥物,見效也快,所以至今民間仍然廣泛應用。

最主要和最常用的刮痧部位為背部。先從第七頸推起,沿著督脈(脊背正中)由上而下刮至第五腰椎,然後從第一胸椎旁開沿肋間向外側斜刮。其次刮面部的眉心、太陽穴處;頸部兩側,雙肩板筋部(胸鎖乳突肌),或喉部兩側;胸部,從胸骨柄向外側刮,乳房禁刮;四肢,即肘窩和膕窩的屈側面。一般要求先刮頸項部,再刮脊椎兩側部,然後再刮胸部及四肢部位。

施術者用右手拿住刮痧工具,蘸植物油後,在確定的體表部位,輕輕向下順刮或從內向外反復刮動,逐漸加重,要沿同一方向刮,力量要均勻,採用腕力。一般刮 10~20 次,以出現紫紅色斑點或斑塊為度。刮痧一次大約 20 分鐘,或以病人能耐受為度。

(五)刮痧注意事項

1. 女性的面部忌用大面積強力的刮。

2. 刮痧要在空氣清新、通風的場所。

3. 刮完痧後,先用乾淨毛巾把皮膚上的油和汗水擦乾淨,再喝一杯溫開水、稍微休息一下。

4. 刮痧過程中詢問「會不會不舒服?」被刮的人明顯感到不舒服,最好馬上停止,讓病人坐下或平臥休息,喝些溫開水,必要時送醫治療。

5. 老人、小孩皮膚較脆弱,力道需放輕,也要特別注意被刮者的反應。

6. 正常情況下,健康的年輕者「出痧」約 2-3 小時就會褪去,最慢一天內,年紀大、病重者, 2-3 天就消失,使勁亂刮則一、兩個星期都無法消褪,並不是病重導致的。

(六)刮痧禁忌

1. 身體過瘦者。

2. 皮膚失去彈力、破皮有傷口者 。

3. 水腫者 。

4. 血友病或有出血傾向者。

5. 心臟病患者。

6. 月經期與 妊娠婦女的腹部

7. 空腹時

8. 危重病症者。

9. 對刮痧恐懼或過敏者。

10. 傳染性皮膚病者,如癤腫、癰瘡、疤痕、潰爛。

11. 糖尿病足者。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