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季 養 生 要 訣
陳潮宗中醫診所院長 台灣基層中醫師協會理事長 |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生長於地球的萬物都因應四季的變化生長、發育、枯老、凋亡,包括人體內五臟六腑的變化,疾病的發生發展,皆應四時變化而不同。 春天是萬物甦醒,草木升發的季節,《黃帝內經》春天養生:“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 ……….. ,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 ”是說春天萬物經歷了冬天的蟄伏和醞釀,開始生長和發陳,小草長出了嫩芽,樹木長出嫩葉,所以這個時候,人體也順應天地之氣,自身之陰陽氣血生發。 春季與五行中的木、五臟中的肝臟以及六淫的風邪相應,因此在春季中最需要注意的是肝病與風邪﹙感冒﹚的防治。 “肝屬木,與春相應,主升發。”肝的作用就是“ 調達 ”和“ 疏泄 ”全身氣機和氣血津液,像將軍一樣統領全軍。但是它也有 “ 太過 ” 和 “ 不及 ” 兩個方面。“ 疏泄 ”太過就是我們平時講的 “ 肝火旺 ”( 實性的 ) 或者 “ 肝陽上亢 ”( 虛性的 ) ; “ 疏泄 ”不及就是我們平時講的 “ 肝氣 ” 鬱結,引起情緒問題像容易暴怒發火或憂鬱、情緒低下,和其他肝臟疾病。 張志聰 注:“風乃東方之生氣,為四時之首,能 生長 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故為百病之長 … ”,所以春天還應小心 風邪﹙容易感冒﹚ 。 春季生活起居養生 中醫更重視日常生活與飲食的養生之道,在疾病未發生前,避免疾病生成,並積極的加強身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春天應注意保健體內的陽氣,使陽氣不斷漸旺起來。 春季睡眠: 《黃帝內經》中云:「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使志生」,意謂著春天人們應當晚一點入睡,早些起床,以順應自然界的生發之氣;起床後先別急忙打理門面,宜穿著輕便的衣服先到戶外散步、漫行,可達到使意識、靈感發生不息的作用。 穿著保健: 由於春天氣候變化甚大,時常出現乍暖乍涼的情況,再加上此時人體皮膚腠理已經開始變得疏鬆,故穿衣服的穿著應要寬鬆舒展,也要柔軟保暖,並且還要做到衣服不可頓減的要求。關於這一點,在《壽親養老新書》中有詳細的記載:「春季天氣漸暖,衣服宜漸減,不可頓減,使人受寒」。 此外,在《千今要方》中云:「春凍未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主張春天穿衣宜「下厚上薄」,有養陽又收陰之意。 春季飲食養生 除了注意外在的日常起居與環境,中醫亦著重於體內臟腑的飲食補養。養肝以“平肝息風、滋養肝陰”為主。扶助正氣以“溫補”輔助陽氣升發為主。 養肝應該多食甜、少食酸: 唐代醫家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這是因食用過多酸味食物,會助長肝氣的形成,而甜味的食品入脾,能補益脾氣,故可多吃一點。可補益脾氣的食物例如山藥、大棗。並且因應季節多吃當季的蔬菜水果例如蘆筍、朝鮮薊、甜菜、藍莓、草莓、綠碗豆、白蘿蔔、大比目魚等。 溫補食物: 辛溫的食物能發散體內的風寒邪氣,更有助於人體陽氣的升發。例如韭、蒜、蔥、香菜。與此相對,黃瓜、冬瓜、綠豆芽等寒性食品要少吃,以防止阻礙體內陽氣升發。 飲食注 意: 容易口乾、咽乾、便秘的人,不適合過多溫補食物,可適當吃點養陰潤燥的食物,如蓮藕、百合、蘿蔔等。韭、蒜、蔥、香菜類辛溫食物對胃黏膜的刺激較大,患消化道潰瘍的人也要少吃些。 中醫古聖典《黃帝內經》說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所以可見春天養陽氣,養肝的重要。 依據春季的天時氣候與自然環境的變化,積極地配合以上所說的養生之道──起居、飲食與疾病防治,才能保持人體內外環境的平衡,確保身體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