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2014 年6 月24 日 18:17 |
名列老年人三大疾病之一的帕金森氏症,屬於中醫「痙證」、「肝風」範疇,臨床主要症狀為動作緩慢,手腳或身體的其他部分的震顫,身體失去了柔軟性,或是變 得僵硬。 中醫師表示,「痙證」多因氣血虧虛,肝腎不足所致,初期患者應多運動,多吃蔬菜水果,減少蛋白質攝取,或是利用針刺「四神聰」穴位,緩解症狀惡 化。 台灣基層中醫師協會理事長、陳潮 宗中 醫師表示,帕金森氏症是一種常見於中老年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多在 60 歲以後發病。臨床觀察,此症起病緩慢,逐漸進展,最先出現的症狀是震顫或運動減少,且常會出現所謂「面具臉」和「寫字過小症」。 肝腎陰虛 面具臉肌肉僵直 中醫分型有肝腎陰虛、氣血兩虛、氣滯血瘀、痰熱內擾等,治療有杞菊地黃丸、補陽還五湯、通竅活血湯、溫膽湯等。常用處方中藥有:丹參、雞血藤、當歸、鉤藤等活血化瘀、養血熄風藥和熟地、首烏、玄參、生地等補益肝腎、滋陰清熱藥。 照顧帕金森症4大對策 1. 應鼓勵早期病人多作主動運動,多吃蔬菜、水果或蜂蜜,防止跌跤。避免刺激性食物、菸、酒等。 2. 對晚期臥床不起的病人應勤翻身,在床上作被動運動等。 3. 多吃穀類和蔬菜瓜果,從穀類中主要能得到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膳食纖維和維生素 B 等營養,並能獲取身體所需的能量。碳水化合物通常不影響左旋多巴的藥效。 4. 保持正面積極的心態。 《針灸四神聰 遠離震顫麻痹》 中醫師陳潮宗強調,帕金森症針灸治療多以震顫熄風為主,體針常用穴位為四神聰、風池、曲池、合谷、陽陵泉、太沖、太溪。 雖然針灸能刺激動物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分泌,有助於改善症狀,不過帕金森氏症為退化性疾病,針刺、藥物可以改善,惟無法根治。 1. 四神聰: 位置: 位於頭頂正中,百會穴前後左右各相距一寸的位置,共計四穴。 功效: 頭痛,眩暈,癲狂,癇症,失眠,健忘,中風,震顫麻痹,腦炎後遺症,內耳眩暈症等。 2. 風池: 位置: 項部枕骨下,斜方肌上部外緣與胸鎖乳突肌上端後緣之間凹陷處。 功效: 中風,感冒,頭暈,震顫,高血壓,頸項痛等。 3. 曲池: 位置: 屈肘紋頭外凹陷如池處。 功效: 中風偏癱,疏風清熱,肘臂神經痛等法根治。 《帕金森症 飲食教戰守則》 1 . 禁忌原則: 1. 限制蛋白質食品。 因為蛋白質可影響多巴胺的治療效果。蛋白質攝入量限制在每日每公斤體重 0.8 克 以下,全日總量約 40 克 至 50 克 。在限制範 圍內多選用乳、蛋、肉、豆製品等優質蛋白質。 2. 禁菸酒及刺激性食品。 如咖啡、辣椒、芥末、咖哩等。不吃肥肉、葷油和動物內臟,有助於防止由於飽和脂肪和膽固醇攝入過多給身體帶來的不良影響。飲食中過高的脂肪也會延遲左旋多巴藥物的吸收,影響藥效。 2. 天然食物: 1. 黃豆: 味甘性平、健脾益氣寬中、消水,且優質蛋白質,可軟化血管。 2. 蕃薯: 味甘性平、補中和血、益氣生津、寬腸胃、通便泌。 3. 山藥意米粥: 山藥、苡米等份主成粥,益腎健脾利濕止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