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權總院忠孝分院│宜蘭分院

診所介紹 醫療陣容  門診時間  媒體花絮  交通資訊   中藥方劑   相關連結   與我聯絡  技術中心

大腸癌、大腸息肉

流行病學調查

由於現代人飲食習慣改變,國人飲食西化,而且國內夜市、小吃文化影響,燒烤、碳烤、香腸、油炸等不健康飲食盛行,相對雜糧蔬果的攝取減少,因此罹患大腸癌人數逐年增加,大腸直腸癌已經連續 6 年蟬連國人十大癌症第 1 名,而更令人驚訝的是,台北市民罹患大腸癌的人更是全國之冠。

大腸息肉有幾種,多發性的小息肉不容易發生癌變,其中腺瘤性息肉是癌症的前身,如果能在息肉尚未變成癌症或很早期癌病時便予以切除,則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可以減少。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 2009 年大腸癌發生人數為 12,488 人,是台灣最多人罹患的癌症,約每 42 分鐘就有一人罹患大腸癌。

症狀

早期的大腸癌可能無症狀,需透過大腸鏡檢查才得知病情。 其先期症狀可由排便習慣改變,如次數增多或減少、排便時間延長;糞便質地改變,如 便血、稀爛不成形帶有黏液或膿血 ;或有便秘、腹瀉, 便秘 與腹瀉交替出現;或 大便 變扁、變細,腹痛,肛門墜痛,裡急後重便後仍想便,甚至腹內結塊、不明原因貧血等,如有以上表現者應提高警覺。

中醫認識與治療

中醫認為飲食不節制、過食動物性脂肪、甜食、生冷、刺激等食物,或長期情緒緊張、壓力無法釋放,或長期久居溼熱之地,或先天稟賦不足,以致久痢久瀉,或年老體弱致得此病。病位在大腸,與脾、胃、肝、腎臟的關係密切。

大腸癌病機以濕熱為主,進一步演變為 熱毒 、瘀毒蘊結於大腸中,日久形成結塊,故以 清熱利濕 化瘀解毒為治療原則。病至晚期,患者免疫力低下,瘀毒日久, 正虛邪實 , 治療以補虛為主兼以解毒散結,根據患者表現的不同證候 , 如 脾腎 陽虛 、氣血兩虛、 肝腎陰虛 等 個體化治療。

手術及放化療前後,皆可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醫治療主要在 調整機體各臟腑功能,幫助消除體內致癌因素,抑制、殺滅癌細胞、消除病灶,改善全身不適症狀,使機體能充分發揮抗癌能力、改善癌性體質,全面提高腫瘤患者的生活品質。

以扶正祛邪、標本兼顧為治療方向。 治療常用扶正解毒中藥,如黨參、黃耆、 豬苓 茯苓 、當歸、 首烏 虎杖 苡仁 白花蛇舌草 半枝蓮 夏枯草 等等。

飲食方面建議 :

改變不良的飲食結構、飲食習慣,如控制脂肪量的攝入,增加 纖維 膳食、新鮮蔬果。 多吃高纖維類食物,如糙米、芹菜、深色蔬菜、豆類、木耳、菇類、黑芝麻、地瓜等等,飲食以清淡為主;少吃容易停留於腸道、纖維含量低、不易消化的食物、過於刺激的食物,如肉類、蛋類、乳製品、海鮮、各種油、醃製品、臘肉、醃菜、辣椒、冰品、菸酒,且 盡量避免外食 。

晨起約 5~7 點的時候是大腸經循行的時間,一杯 500c c 溫水,給大腸一些助力,並補充身體、內臟在夜晚流失的水分,平時也應多喝溫水幫助腸道蠕動、加速新陳代謝、排出體內毒素,同時記得要細嚼慢嚥、不暴飲暴食以減少腸道負擔。

預防與調護 :

早期發現並及早治療 90% 可有效控制病情發展,若有家族史或懷疑飲食習慣不良者,年齡過 40 歲之後可 2 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 50 歲之後為發病高峰時期,建議可 1 年做一次檢查,並且密切注意排便及身體狀況;有慢性腸道疾病的患者,需積極治療,痔疾、便血患者請醫師做定期直腸指診;平時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避免不良精神和環境等的因素刺激,有助於大腸癌的預防和早期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