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中醫治療
前言 耳鳴,是身體已經開始老化的警訊。 台灣為高齡化社會 ,使得耳鳴患者在門診中逐漸增加。 耳鳴原因 耳鳴的 主 要是由耳、腦部末梢血液循環不良或神經受損所引起,血中脂肪偏高致使血管硬化,進而影響耳及腦部血管窄化,使循環不佳而發出聲響。一般若感受到有持續性聲響,或聲音量大,甚至影響睡眠,伴有頭暈、聽力減退、頭痛等其他症狀,就該提高警覺、盡早就醫。 中醫認識耳鳴原因與治療 以中醫觀點來看,耳鳴發生的原因,年輕人多為感受風寒,飲食過盛,而致肝膽火盛、痰火鬱結、瘀血阻脈所引起;老者則多見中氣不足、陰血虧虛、肝腎虧虛退化等因素。 中醫認為「腎開竅於耳」,人體多條經絡均經耳之周圍,在治療上多使用針灸加上服用中藥的方式。臨床於距耳朵上下左右各 1 寸附近施以針灸和紅外線燈照射,改善耳朵周圍血液循環、疏通經絡;同時運用淮山藥、茯苓、熟地、丹參、制首烏、黨參等具行氣活血、補肝腎功效之中藥調理,幫助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防止瘀血阻滯,以利保持耳部氣血運行順暢。 穴位保健 穴位按摩保健方法 : 翳風穴 位置 : 耳垂後耳根部,顳骨乳突與下頜骨下頜支後緣間凹陷處。 方法 : 食指按壓一次 10 秒,反覆 5 次,可有酸脹感,皮膚稍紅即可。 角孫穴 位置 : 頭顳部,將耳部前折時,耳尖正上方入髮際處。 方法 : 食指按柔一次 10 秒,反覆 5 次,可有酸脹感。 耳門穴 位置 : 面頰部耳屏上前方,下頜骨髁狀突後緣,張口呈凹 陷處。 方法 : 按壓時可張口,食指按壓一次 10 秒,反覆 5 次,可有酸脹感。 此三穴皆可防治耳鳴,按壓穴位時,根據自己的耐受力,手法不宜過重。按摩完後局部有發熱感為最好。若耳廓有紅腫或炎症時,不可做耳部按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