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權總院忠孝分院│宜蘭分院

診所介紹 醫療陣容  門診時間  媒體花絮  交通資訊   中藥方劑   相關連結   與我聯絡  技術中心

運動傷害的處理

造成運動傷害主要原因有二大類:

現代人缺乏規律的運動,若遇偶而打球、爬山較久走路較遠,甚至長期坐臥的不良姿勢,都會使原本鬆弛軟弱的肌腱,無法承受疲勞及壓力而導致發炎痠痛的現象。肌腱強度雖然正常,但因運動前熱身不足,肌肉協調失序,或因肌腱彈性不足關節強力扭挫,均可造成肌腱與韌帶之傷害。

何謂拉傷及扭傷?

拉傷是因為肌肉受到過度伸展或突然扭曲而造成 ; 扭傷則是關節附近的韌帶及組織,突然受到扭曲或拉扯所造成。常見的是踝、膝、腕、手肘及肩關節。通常拉傷後受傷處會感覺刺痛、疼痛會向外延伸,肌肉可能會僵硬或痙攣,最明顯的狀況是受傷處會腫脹。而扭傷的症狀是關節附近疼痛、移動時疼痛加劇,關節附近有瘀血且腫脹。所以拉傷與扭傷症狀大同小異,只是前者與肌肉有關,而後者與關節有關。如果仍搞不清楚拉傷與扭傷也無妨。因為處理方式是一樣的。

常見的的拉傷及扭傷處理方法:

•  休息就是最好的治療。立刻停止受傷部位的運動,避免再度刺激傷害。

•  切勿推拿,尤其在受傷關節或軟組織處,因為已受傷發炎腫脹。可能加重組織損傷之程度,造成所謂的「二度傷害」。

•  受傷的前三至四天採用冰敷、冷數。盡量使用冰袋或濕冷毛巾冷敷,以減輕瘀血腫脹,也可減輕疼痛。方法為冰敷 20 分鐘、休息 10 分鐘。切勿以冰塊直接冰敷,造成凍傷。輕度扭傷後第 3~4 天採用熱敷法,熱敷可以改善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把損壞的組織更新。若能持續一段期間,效果更好。每次熱敷時間約 30 分鐘,一日數次皆可。

•  穩定並支持受傷部位,可用護具或紙板協助固定,並抬高患肢幫助血液回流。可用彈性繃帶包紮,但需注意勿太緊,若肢體末端出現紫色或麻木感,表示包紮太緊須放鬆些。

•  一般來說,扭傷若超過兩個星期仍未好轉,請至醫院請醫師再次檢查,因為韌帶重度傷害會造成斷裂,是需要開刀加以縫合的。

•  若有皮膚傷口應注意細菌感染,應先找乾淨的水如開水或消毒藥水清(噴)洗傷口,並以抗菌藥膏敷傷口,用清潔無菌的紗布覆蓋其上,以利揉入傷口的髒東西順利排出體外。

•  嚴重時儘速送醫。受傷部位若有快速腫脹現象,或肢體明顯變形,可能有骨折發生,因骨折會併發大量內出血、韌帶肌腱之移位。請先簡易固定後急速送醫。

中醫如何治療運動傷害?

中醫治療運動傷害,也是稟持著『急性冰敷、慢性熱敷』的治療原則,配合針灸、推拿等各種手法,不論新舊、輕重之運動傷害,均可達到痊癒的效果。徹底的治療,更可以預防成為慢性久傷病灶,演變成「退化性關節炎」或所謂的「氣象台」 。

依傷害發生時間的久暫,可以將運動傷害區分為三期,治療方式並不相同,但原則上是「有疼痛時用冰敷,會痠痛時用熱敷。」

( 一 ) 急性期( 0~3 天以內)

症狀:局部紅腫熱痛,瘀血腫脹。

處置:冰敷 20 ∼ 40 分鐘,外敷青草藥膏後,以彈性繃帶固定之,每日冰敷換藥各 2 ∼ 3 次;若有傷口處不可用青草膏,應徹底清洗(噴洗)傷口,敷上抗菌之藥膏並蓋上紗布,每日換一次。內服藥以活血化瘀之傷藥為主。

禁忌:任意推拿、按揉患部,往往導致症狀加重,並不可喝酒。

( 二 ) 亞急性期( 3~6 天之間)

症狀:內出血已停止,局部腫脹疼痛。

處置:依狀況可能以冰敷、熱敷或不做冰熱處置,可施以針灸或推拿手法,但手法要輕柔,不可過度推拿,因仍有發炎腫脹未盡消。外敷青草膏後予以以彈性繃帶固定之。在此前兩時期之間尚不宜作拔罐治療。內服藥仍以活血化瘀之傷藥為主。

禁忌:禁服冰品、酒類。

( 三 ) 慢性期(第 5~7 日以後)

症狀:局部腫脹漸漸消退,疼痛漸減但仍然有痠痛,尤其直接受傷部位更為明顯,遷延不癒。

處置:每日二次,以中藥藥洗熱敷20∼30分鐘,並可施以針灸或推拿理筋手法,若久不癒可配合拔火罐治療。加速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外敷青草膏後予以以彈性繃帶固定之。內服藥以舒筋活絡之藥方為主。

禁忌:禁服冰品、冷飲。

急性期與慢性期之分野可能依受傷程度的不同與受傷後護理照顧的好壞有所影響,以致每一病例在急性、亞急性、慢性期轉變時程不同,但可依照實際受傷部位有無發熱與腫脹來判斷。至於極嚴重的扭、挫傷,尚可能傷及骨頭,必要時得以借助X光幫忙臨床鑒別診斷,以確保診斷無誤。

預防勝於治療

為了避免運動傷害,除了養成規律運動的頻率外,每週至少三次,每次二十分鐘以上,尚須了解所要從事運動的特性,並事先預防運動傷害的發生。在每次運動前均須充分地熱身,才能防患事先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