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煎煮法和科學中藥製作
中藥湯劑的煎法 湯劑是將經過加工的藥物加水煎煮後,去渣取汁的液體製劑,它是中醫臨床上最常用的一種劑型。正確地煎煮中藥,能保證藥物充分發揮療效。因此,臨床護理人員必須根據藥物的不同性質,按照煎藥常規和醫囑進行煎製。 煎藥首重水量 煎藥首重水質,自來水已 經合乎標準,藥物入煎以前,最好先將水淹過藥物並略高一些,明代李時珍說:「劑多水少,則藥味不出,劑少水多,又煎耗藥力。」由上述可知,煎中藥添加水量的適當與否,直接關係到疾病治療效果,一般而言,頭煎——把整帖中藥材放入鍋內,適當加壓後,加水,水量以沒過藥面二橫指(約 三公分 )為宜。實際在煎藥時,仍要從藥材的質地、劑量、效用等,及服用者的病情、年齡、體質等因素酌情增減。 第二煎因可免去頭煎藥材吸水量的部份用水,因此,二煎水的添加量通常只要蓋過藥材即可。 一帖藥約可煎煮兩次,第二煎的水量可用少些,然後將兩次煎液去渣混合,分數次服用,這是最正確的方式。 藥物要先浸泡 浸泡會使藥物變軟,使藥物的細胞壁膨脹,讓有效成份容易滲透到水分中,有效成份便容易被煎出。花、葉、莖類為主的藥物,如菊花、桑葉、紫蘇、麻黃等等,約可浸泡 20 分鐘左右;根、種子、果實為主的藥物,例如澎大海、羅漢果、紅棗、九層塔根等等,可浸泡 30 分鐘至 60 分鐘;外感祛邪藥物浸泡時間宜短,而滋補藥浸泡時間宜長。 煎藥容器與火候 煎藥容器 : 最好選擇陶器、砂鍋,切忌使用鐵鍋或銅鍋。火候一般都是以武火煮至沸騰,再以文火煎煮約 15-20 分鐘左右,慢慢熬煎,因武火使水份蒸發快,並且又易使藥汁外溢,故採用先武後文相結合的方法。 火侯 : 還可依藥物性質使用的火候不同,氣味芳香、容易揮發的花葉類藥物,一般須武火急煎,煮沸一至二次,即可服用,煎煮過久可能喪失藥效;如滋膩質重、不易出汁的根莖類藥物,一般須用文火久煎,否則藥材沒有煮透,不只浪費寶貴的資源,也沒有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 * 中藥都可以沖泡喝嗎 ? 不是很多藥茶都可以用熱水沖泡,其實也只有花、葉類藥物可以沖泡,一般藥茶都需要煮,否則藥性不易煎出。 * 萬一不小心把藥給煎乾或煎焦了,該如何處理呢? 答案是「忍痛丟棄!」因為藥物煎乾後,其中所含的醣類、胺基酸等均已遭破壞,整帖藥幾乎完全喪失功效,喝下去也不會有任何效果。 科學中藥的製作 : 科學中藥主要是利用現代製造方法,經水煎煮抽提、濃縮後再以一定比例的處方藥材生藥粉末及澱粉為賦形劑,生產出散、細粒、錠、片、膠囊等多種不同使用方式的中藥產品,有別於中藥傳統煎劑或純生藥研粉製成之膏、丸、丹、散。 大概上的製程包括了:
優點 濃縮製劑,理論上可以服用少量即達藥效; 由藥廠高溫煎煮再予以 賦型 ,經過確切的洗淨、高溫殺菌等程序; 安全性較為可信,因為藥廠比較會慎選藥材,重金屬及農藥污染的情況較輕微。 僅需開水沖服,使用方便; 免除現代人忙碌生活中煎煮藥材較不方便的困擾; 保存與攜帶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