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肩
何謂五十肩? 五十肩,又稱冰凍肩,正確名稱應為「黏連性肩關節關節囊炎」,是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發炎病變,多見於 50 歲左右者,故俗稱「五十肩」。 是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發炎,而導致肩關節疼痛,使肩關節不能主動或被動做外展、外旋、後伸及背手動作等活動,導致雙手不聽使喚,動作範圍變得越來越狹小的疾病 。 五十肩好發族群為? 五十肩盛行率約為 10% ,好發於 50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是老年人常見的關節病變,此外,女多於男,右側較左側多見。 五十肩中醫辯證 五十肩屬中醫「痺證」範籌,痺為「不通」之意,因身體氣血虧虛、過度勞累,經絡、血脈沒有精氣血的潤澤,加上外邪濕、寒,或外傷,使經脈氣血凝滯而形成肩痛。 五十肩病因病理 1. 肩部慢性勞損:是最常見的病因,因肩關節為人體中運動範圍最大、最靈活的關節,並且活動相當頻繁,若肩關節或上肢長期重覆做某一個動作,將導致肩部軟組織勞損。 2. 老化體衰:年齡超過 50 歲後,賀爾蒙代謝率下降,導致蛋白多醣含量及其各組成分比值的改變,導致組織學變化如組織脫水、纖維化、關節僵硬和鈣化。 3. 感受風寒溫邪:睡眠時肩部露出受風邪入侵,或臥於潮濕的地方,天氣變寒未加披衣保暖,導致氣血受阻、經絡不通所致。 4. 肩關節活動處於保護性限制:當其他關節疾病,如上肢骨折、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等,患者為了減少疼痛,使關節活動處於保護性的限制,或長期固定狀態,以關節活動減少,造成肩關節黏連。 5. 急性損傷:肩部四周組織受到損害,未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造成患處沾黏,日後形成關節黏連。 6. 肩部活動減少:本病的臨床特點,多見於肩部活動逐漸減少的中年以上女性,且左肩的發病率較右肩多,腦力勞動者的發病率較體力勞動者為多。 7. 頸椎疾病:頸椎間孔的改變壓迫脊神經,造成肩部周圍組織神經營養供應障礙。 推拿治療 : 先用蒸氣薰蒸熱敷,或煎海桐皮湯外洗,再施予推拿治療,更見療效;外貼酸痛膏、萬靈膏、狗皮膏,有祛風止痛,疏筋活血的效果。 針灸治療 : 針灸治療取穴在肩井、天宗、秉風、肩貞、肩腧、肩?穴及三角肌區和肩胛區部位,另有條口透承山之速效穴,研究「條口透承山穴治療五十肩」也為個人碩士之研究,這兩穴主潤宗筋、通利筋脈,研究結果證實 有療效。 運動復健 : 經常做下面的運動,有助於增加肩關節的活動度,且能恢復肩關節的功能。 鐘擺運動 : 身體前彎,對側手扶於一固定物上,患側手自然下垂,有如鐘擺,以前後、左右、順時鐘、反時鐘等方向之擺動各十次。 手指爬牆運動 : 病患面對牆壁站立舉起患肢,手指觸牆,手指沿牆向上慢慢爬行到最大限度,然後向下回到原位,可於牆上紀錄每日到達的最高位置,以利觀察進步之情形,每天 1~2 次,每次 10~20 回。 甩手轉圈運動 : 雙腳前後站立,患側手臂放鬆,自然甩動兩下,向前轉一圈,再自然甩動兩下,向後轉一圈,如此連續做十次。 肩關節內轉與外轉運動 : 一條毛巾置於身後,右手上左手下,同時將此毛巾在背後上下拉動十次,再換左手上右手下,上下拉動十次。 肩胛骨加強運動 : 站立,雙手交叉置於頭後,手肘儘量向後張開,再向前置於頭部兩側,重複運動。 肩關節內轉伸展運動 : 將患側手臂置於身後,儘量向上至對側肩胛骨處,若不能達到,則以對側手幫忙向上抬高,慢慢做內轉伸展運動。 肩關節外轉伸展運動 : 將患側手抬起,經由頭部後面慢慢滑動至對側的耳朵,甚至嘴巴,做外轉伸展運動。 結論 五十肩的運動必須持之以恆,即使治療後疼痛或活動受限的症狀已經恢復,仍應每天運動,以維持肩關節良好的活動度,並減少復發的機會。 藥物、針灸治療之外,自我運動復健是極重要的治療,傳統中醫傷科的治療是被動式的復健,用環狀搖肩法、上肢被動後扳法,協助肩關節外展、高舉,自我復健運動可訓練患側肌肉的力量,並改善關節活動度;治療五十肩時,應避免肩膀的過度操勞,給予肩部適當的休息,讓復健效果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