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補養生抗寒 白料理潤肺 防秋燥症作者 - 台灣基層中醫師協會理事長陳潮宗/蘋果日報/台北報導入秋之後,東北季風南下,天氣漸涼,氣候也日趨乾燥,此時往往會在不同程度上感到口、鼻、皮膚等部位有乾燥感,如舌燥、小便短少、大便乾結、鼻塞、咳嗽等症狀,這些都稱為「秋燥症」。故在秋季養生上,中醫強調是「防燥護陰」,可從起居、精神、運動、飲食等方面去做調養。 一、起居調養:《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載「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睡可以避免秋季的陰寒之氣,早起有助於肺氣的舒展。入秋後天氣變化較大且漸轉涼,應注意適時加減衣服,預防感冒,此外秋季皮膚乾燥容易發癢,適時使用保濕乳液有助改善皮膚的問題。 體虛避激烈運動二、精神調養:中醫認為秋季屬金,金對應的臟器為肺,悲憂易傷肺,反之,肺氣虛也易產生悲傷的情緒,易好發憂鬱,所以平時宜保持樂觀心態面對生活,並多曬太陽,以適應秋天之氣。
四、入秋食療:《飲膳正要》載「秋食麻以潤其燥。」麻是指芝麻,多吃芝麻可有潤燥作用外,以五行對應自然節氣來說秋養肺,而五臟對應五色中之白色,所以白色的食物可以養肺,所以可多攝取白色食物,如百合、白木耳、蓮藕、蘿蔔等來潤肺清燥、養陰生津等。 酸味水果增食欲此外酸味能收斂肺氣,辛味則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薑等辛辣食物,常吃檸檬、烏梅、山楂、奇異果等酸味水果既可養肺,又能達到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增進食欲等作用。 白色養生藥膳★薑燉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