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傷多見於皮膚遭受強烈日光照射後,引起肌膚發炎症。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陳潮宗表示,一般而言,在遭受日光曝曬數小時內,可能會在曬傷部位出現皮膚紅腫,也可能起水泡。有燒灼感、搔癢感或刺痛。
中醫認為,曬傷與陽熱毒邪侵入體表,蘊鬱肌膚,灼皮傷肌有關;若毒熱夾暑濕或與內濕搏結,浸淫肌膚,則會出現腫脹、水泡,破後出現糜爛、滲液。
中醫師陳潮宗表示,曬傷的發生和個人體質、膚色深淺有關,體質弱、膚色淺的人症狀會更重。由於皮膚中的黑色素可抵禦紫外線,膚色較淺的人,黑色素的含量較少,長時間曝曬會較膚色深的人也易有曬傷的情形;而老年人因為皮膚老化,黑色素新陳代謝慢,便是容易曬傷的族群。一般來說,曬傷多由於日光曝曬,熱邪毒內侵,疏泄不暢,鬱於肌膚所導致。
主要的治療方法是清暑解毒,也適合結合外治法。內服方部分,可用涼血消風散調理,組成包括生地、當歸、荊芥、蟬衣、苦參、白蒺藜、知母、生石膏、生甘草。以清暑解毒、涼血消斑、除濕祛風作用。
而外用藥部分,陳醫師指出,一般可用萬花油或清涼油外擦,也可選用雙柏散、金黃散或青黛散,水調外敷。而針對糜爛、滲液較多者,可用以下藥材外敷:蒼術15克,黃柏15克,山藥15克,大棗5枚,先蒸熟,去皮核,焙乾,冰片2克,共磨為細末備用。用前先用溫開水清洗局部,再將藥末上敷,濕者乾敷,乾者用香油調敷,每天l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