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美容雜誌 11月
太晚用餐會胖嗎?體重控制取決於量出為入
陳潮宗中醫師
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
陳潮宗中醫診所院長
根據 Maslow 理論,人有五大需求,生理層面屬於最基本的需求,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當生理需求沒有被滿足時,下視丘就會開始發出警訊要我們攝食,但多數人都不清楚自己一天究竟要輸入多少熱量才足夠,因此肥胖成為了惱人的問題。
近日,日本相撲選手來台比賽演出,個個體重均超過 150 公斤以上,他們一日的 BMR 大於 4500 大卡,必定和一位 50 公斤的人需求量截然不同,例如一位正常人約可以吃下一客牛排,但立法院長王金平為了招待相撲貴賓,特別招待他們一人三客牛排 ,可見每個人的體重不同,所需的熱量也會不同。
我們身體 24 小時不斷的新陳代謝,這是為了維持生命所必須,主要用於呼吸、心跳、血液循環功能等,如果再加上輕度活動量,就是醫學上公認每一公斤體重的基礎代謝率 (BMR) 等於 30 大卡 。舉例來說:一位 160 公分,體重 50 公斤的女生,一天日常活動的基礎代謝率 BMR= 體重 (kg) x 30 大卡,總共為 1500 大卡,這是保守估計最基本的消耗量,如果散步 半小時,或是騎腳踏車、打羽球等等,做些較消耗體力的運動,則消耗掉的熱量就不止 1500 大卡了。
攝入的熱量可以具體化嗎?若以便利商店的國民便當來估計便當的熱量,通常是低估的。假設一個國民便當的熱量標示約為 650 大卡,以個人的立場評估為 750 大卡,雖然國民便當的菜色及飯量看起來有些單薄,但以 50 公斤的人每天進食 2 個便當,共約 1500 大卡,相當於一日基礎代謝熱量,而 60 公斤的人也是每天 2 個便當再加上簡單的早餐,就是一天的標準量,如果你吃的東西超過這樣的量,就是吃太多了,體重必然步步高升。
以一個 50 公斤的人來說,一天吃兩個國民便當已經足夠一天熱量所需,但很多人不大注意一日攝取的熱量,只會注意食物好不好吃,假使在誘惑下又繼續進食一個豪華雞腿便當,熱量約 1200 大卡,你知道這會使體內增加多少脂肪嗎?答案是 0.15 公斤的脂肪,約 170c.c. 水杯容量,這聽起來還挺嚇人的呢!因為只要多攝取 7700 大卡就會增加一公斤,故 1200 大卡約增加 0.155 公斤的脂肪,等於 155 公克的重量,又脂肪比水輕,若以水 1cc 為 1 公克來換算,體積約 170c.c. 。如此一來,要避免肥油上身的你,得要將每日熱量所需加以嚴格把關囉!
很多人認為晚上吃東西容易變胖,這是錯誤的想法!每個人一日所需的熱量依照不同的體重有不同的標準,假設早上和晚上都吃同一款 500 大卡的漢堡,難道在晚上吃漢堡,它的熱量就會變多嗎?答案是否定的!這是因為相同的東西具有相同的熱量,熱量並不會在不同時間吃相同的東西而有所不同。
然而體重的減少取決於我們攝入食物的熱量總量,而每類食物的熱量都是可以轉換的,例如老虎是食肉性動物,轉換為熱量後仍然可以當能量使用,牛只吃草也是一樣的道理。因此,我將食物依熱量密度分成五大類,第一類為肉類和油炸類,第二類為蛋及海鮮,第三類為澱粉、青菜、水果,第四類為流質食物,舉凡豆漿、米漿、牛奶、優酪乳、包括各種果汁等,第五類食物為水分,如茶、水。因為不了解食物熱量密度,所以很多人都把第四類食物當止渴的飲料喝,這是不正確的。所以我建議當肚子餓時可以吃第三、四類食物,口渴時進食第五類食物,第二類食物則斟酌攝取,而油炸及肉類食物最好少碰為妙。了解食物熱量密度後,相信肥油不再上身!
人的慾望是永無止盡的,當你為柴米油鹽醬醋茶煩惱時,就會考慮到如何運用有限的薪水,這就是所謂的「量入為出」;許多人瘦下來之後,易復胖的原因在於不了解吃是一種慾望,所以,控制體重的關鍵在於「量出為入」,意思是先衡量一日的總消耗量,再考慮吃多少東西。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三餐要定時定量、早餐吃的好、中餐吃的飽、晚餐吃的少、營養均衡、細嚼慢嚥,但這些都不是控制體重的核心。熱量平衡定律告訴我們:熱量的總輸入等於總輸出,永遠平衡,假設一天滿足身體的需要後,一旦再攝入的熱量累積至 7700 大卡時,就會增加一公斤的脂肪,因此了解自己一日的熱量需求為多少,再依需要來分配各餐需求量,如此一來就能夠輕鬆享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