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中醫如何治療骨刺問題?中醫師陳潮宗表示,針對不同的骨刺部位,可以用舒筋通絡的中藥在患部做薰蒸或拔罐, 以促進局部的氣血循環。此外,增生湯也應用於中醫治療骨刺。
中醫師陳潮宗表示,針對跟骨骨刺問題,一般來說,足跟刺痛與腎虛跟痛治療有所不同;腎虛跟痛多見於年老體弱或久病初癒者,站立或行走時,雙側足跟部酸痛乏力,但局部無明顯壓痛。整體來說,足跟痛主要治療原則為舒筋通絡、活血止痛。治療時,推拿方式為:先熱敷足跟後,用按揉法從足跟部沿蹠筋膜往返治療,時間約5分鐘。重點在足蹠疼痛觸及周圍。在彈撥壓痛點,彈撥方向應與蹠筋膜相垂直。在擦足跟部及湧泉穴。接著按揉然谷、昆侖、大溪、承山等穴,每穴一分鐘。建議患者平時宜穿軟底平跟鞋,並在鞋內放置海綿,可將與足跟疼痛相對應處的鞋墊挖孔,以減少行走或站立時對局部的刺激。
醫師指出,一般治療骨刺,可用舒筋通絡的中藥在患部做薰蒸或是拔罐,以促進局部氣血循環,達到放鬆筋骨作用;並可針對不同的骨刺部位,各別針灸不同的穴位,達到止痛作用。此外,增生湯也應用於中醫治療骨刺,組成包括白芍、木瓜、當歸、威靈仙、甘草、五加皮,有舒筋活血、袪風止痛、消炎腿腫等作用。
跟骨骨刺好發於50到70歲
早晨起床、站立行走 足跟承重後出現疼痛 特徵明顯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骨刺問題常見於中老年人,容易造成患處疼痛不適。中醫師陳潮宗表示,人體各系統老化以後逐漸出現退行性變化,尤其是骨骼系統更加明顯。大多是因為長期姿勢不當,造成骨與骨之間的磨損,便易逐漸形成骨刺。
中醫師陳潮宗表示,以跟骨骨刺為例,造成跟骨骨刺的原因多發生在蹠筋膜和足底肌在跟骨結節的前緣附著處,由於蹠筋膜和足底肌在其附著處受到反覆牽拉,引起慢性損傷性炎症,炎症刺激誘發骨刺情形。主要臨床症狀是以跟部靠側疼痛的一種病症,多見於50到70歲的中老年人;疼痛部位有侷限性,不會擴散,時好時壞,可能有數月或數年的病史。
患者通常是早晨起床、站立行走,足跟承重後出現疼痛的特徵非常明顯,稍微活動後漸減輕;但久行與久立後疼痛加重,可能伴有足底麻脹和疲勞感,休息後又會減輕。檢查時,可見疼痛多位於跟骨結節前下方與內側,壓痛明顯;若骨刺較大時可觸及骨性隆起,局部可能有輕度腫脹,兼有骨膜增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