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 |
昨天展開的「第十四屆國際東洋醫學學術大會」上,陳潮宗發表「定量評估針刺治療冷凍肩後其活動度之變化」。這項研究是利用紅外線三度空間定位儀,陳潮宗在患者條口穴上下針,針透承山穴後,也在患者身上貼了19顆反光球,透過紅外線照射及六個紅外線動態立體攝影機,測量手臂移動的位置跟角度,還同時輔助肌電圖評估,測量肌肉力量。 冷凍肩又叫五十肩,患者因為肩關節囊出現粘黏,手臂舉起角度受到限制,有些患者甚至連梳頭這樣簡單的動作,都覺得很困難。 陳潮宗說,參與受試20位五十肩患者,年齡從40到70歲不等,男女都有,由於每個人病史長短不同,手臂受限程度也不一樣,但從條口穴(位於外膝眼跟外腳踝間)入針,直接抵達承山穴的透穴手法,針灸廿分鐘後,患者除了覺得較舒服外,以儀器測量還會發現,手臂舉起的角度平均可增加8度,情況最好的患者,甚至可改善40度,證明針灸有具體療效,而非只是心理感受。 陳潮宗說,針灸後,患者改善程度約可維持一、兩天,改善程度,則跟病史長短有關。他說,以針灸治療五十肩10到20次,每次針3到5根,效果約可持續半年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