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 醫藥養生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
中醫如何治療、調理膽結石問題?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陳潮宗表示,膽結石中醫辨證分型主要可分為肝膽溼熱以及肝鬱氣滯型兩種,治療法主要為疏肝利膽、通導腑氣、疏通氣血,以達到疏肝利膽、健脾和胃、佐以排石的作用。穴位針灸治療可以電針加強刺激,對膽結石有止痛和促進排石作用。日常生活飲食也應加以配合。 中醫師陳潮宗表示,膽結石中醫辨證論治主要可分為肝膽溼熱以及肝鬱氣滯型兩種,包括: 一、肝膽溼熱型:症狀包括右脅下劇痛,呈持續性絞痛,陣發性加劇,疼痛常放射至右肩胛處或右肩部,發熱煩躁,口苦咽乾,噁心嘔吐,目黃膚黃,排便不暢或秘結。治療法為清熱利濕,利膽排石,藥方可用大柴胡湯加減或龍膽瀉肝湯加木香、枳殼、鬱金、大黃、茵陳。 二、肝鬱氣滯型:症狀包括右脅下輕度或短暫隱純痛,或見脘腹痞脹,食慾不佳,口苦咽乾,間歇期則身體與常人無異。治療法為疏肝健脾,利膽排石,藥方可用越鞠丸或四逆散加木香、大黃等。 此外,穴位針灸治療部分,醫師指出,可取主穴包括日月、期門、膽囊穴,加上配穴包括足三里、中脘穴等,以電針加強刺激,對膽結石有止痛和促進排石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