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症狀中醫穴道自療法
陳潮宗
中醫古籍《小兒藥證直訣》記載「風邪外感,肺必首當其衝」,說明感冒症狀的原因,因感冒是外邪侵入人體,肺常是最先受到侵襲的,肺位於橫隔以上,包含氣管、口鼻、咽喉及皮膚,是呼吸時空氣出入升降的通道,鼻部和皮膚與外界相通,是掌管內外通道的關卡,有保護的功能,感冒時最先出現肺系症狀,包括鼻塞、流鼻涕、咳嗽、喉嚨痛等,中醫對於疾病的解說自是有一套基準,藏著先人的智慧。
忙碌的現代人,即使感冒也不能休息,中醫有許多穴位可以緩和感冒的不舒服,感冒症狀減輕了,病也好了一大半,而且還能維持正常的做事效率;最常見的感冒症頭為喉痛、發燒、鼻塞、流鼻水、咳嗽、頭痛、肌肉痠痛、全身無力等,以下為中醫穴道自療法,讓感冒不影響你的正常生活!
穴道刺激的方法 工具: (1) 手指:指甲不宜過長,以免戳傷。 (2) 棒子類:如原子筆鈍或尖端、各種筆類、筷子、叉子等,接觸面要圓滑,尖端大小要剛好。
操作方法: (1) 使用指腹按壓,拇指是一般最常用的,或可使用其他工具。 (2) 力道適中,時間不宜過長,因力道過強會有反效果,如肌肉痠痛、瘀血。 (3) 宜由四肢的穴道先開始,再依序往身體中心移位。 禁忌:如果是脊椎骨折未痊癒、脊椎腫瘤、椎間板突出、脊椎狹窄、退化性關節炎、骨癌、傷口及發炎部位等皆不宜。
1. 喉嚨痛:影響吞嚥,甚至讓人食慾下降,沒有充足的養分,感冒也不容易痊癒。 " 少商穴:於在手大拇指外側,在指甲根旁邊一點點的肉上一分的地方。 " 液門穴:於手背無名指與小指的指縫後方,指掌關節的前面。 " 中渚穴:於無名指與小指的手背指縫後約一寸半,就是液門直上一寸處。
" 百會穴:位於兩眉中間點向上一橫指起,到頸後正中央的連線中點。 " 大椎穴:端坐頭向前彎,在頸後有一隆起之骨頭,第七頸椎下方凹處。
3. 鼻塞、流鼻水: " 睛明穴:在眼睛內角向外一分再向上一分處,靠近眼框內緣。 " 迎香穴:在鼻孔旁約五分處,鼻孔向外畫一橫線,與鼻唇溝交叉點。
4. 咳嗽: " 魚際穴:位於手掌拇指下方有一片突起的肌肉,在肌肉旁掌骨二分之一的地方。 " 太淵穴:在魚際下方靠近腕部,可以摸到一塊小骨突,小骨突下緣第一條橫紋上,有脈搏跳動處。
5. 頭痛: " 風府穴:正坐低頭,枕骨下凹窩中央處即是此穴。 " 委中穴:後膝彎正中央橫紋上,兩條大筋中間。 " 崑崙穴:位於外踝後緣與跟腱內側的中央處。
6. 肌肉痠痛、全身無力:按摩風府穴、委中穴也有效果。 感冒時要儘量休息,並攝取足夠的營養,如果能輔以上述這些穴道治療的方式,相信不舒服的感覺一定能很快獲得解除,感冒多半不會轉變為其他疾病,病程短且康復快,約五至七天,但是老人、嬰幼兒、體質虛弱的人,較易轉變成其他疾病,如果長期感冒,可能是隱藏有其他疾病,所以絕對不能輕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