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出血與服六味地黃丸無必然關係

 

陳潮宗

  

  之前報紙有篇斗大的標題:「肝腎患者,不要服六位地黃丸,一位教授級肝硬化病患擅自服六味地黃丸,導致食道靜脈瘤大量出血,急救挽回一命」有誤導大眾之嫌。

 

  六味地黃丸是一藥性平和的中藥處方,方中有熟地、山藥、澤瀉、茯苓、牡丹皮、山茱萸等六味中藥組成,主要具有滋陰補腎、抗衰老,抗老人失智的功能與治療身心過度疲勞時,引起機能失調的病症,即所謂「虛火」的現象。根據臨床研究報告本方劑並無明顯抗凝血的作用,方中山藥即現今流行的食補材料「淮山」,另與茯苓亦是裨益脾胃的中藥。

 

  報導中敘述:「主治的醫師說,這個病人並不知道自己已有肝硬化,因為之前並無肝硬化的現象出現。」略具醫學常識者皆知道,除第八凝血因子外,其他重要的凝血因子如:Ⅱ、Ⅴ、Ⅶ、Ⅸ,皆由肝臟製造,肝硬化罹患者由於肝細胞的損壞,使得重要的凝血因子在血清中的濃度逐漸降低,臨床上則產生出血的傾向及凝血功能障礙;肝硬化患者肝門脈輸入肝臟的血流無法通暢進入肝臟,而使得血液匯集在其它的側枝循環中,而最常出現的側枝循環則發生在食道的下三分之一及賁門位置,假若這些側枝循環所造成的靜脈瘤,一旦發生破裂出血,就會引起致命的大出血。故教授級肝硬化患者出現上述情況,乃肝硬化之病理變化應可理解,與六味地黃丸無必然之關連性。

 

  不過還有一點要提醒消費者,很多中藥方劑為了便於讓患者服用及保存,將配方直接研成粉末或利用濃縮中藥粉,加蜂蜜為黏著劑製成藥丸,即為顆粒劑型,由於天冷藥丸變的較硬.吞服後對胃潰瘍及胃炎的病人可能造成刺激,如這位教授,吞服時顆粒可能摩擦到食道靜脈瘤,引起血管破裂出血。

 

  若這位教授服用六味地黃丸能嚼碎,或服用藥粉劑型,就不會造成缺憾。通常有經驗的醫師開給丸劑的處方時會特別注意患者胃的情況。由以上這個案例了解,未經醫師處方,擅自買藥服用,是很危險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