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
陳潮宗
痛風為中醫所謂的「痹症」之一,痺有閉阻之意,從症名可知本病係因經絡閉阻,氣血不通所造成,現代醫學認為人體尿酸代謝發生異常有關,因體質改變,致血液中尿酸升高,超過其飽和濃度,隨著血液積於關節、腎臟、心臟等部位,形成尿酸結晶析出,引發紅、腫、熱痛的發炎,常在睡眠時突然痛醒,因睡覺時末梢循環較慢,劇痛程度令人痛徹心扉。
痛風發作於春秋兩季,。很少發生在 30 歲以下,而易發生在 45 歲左右的男性身上,尤其喜歡吃肉、動物內臟及酗酒者,其臨床初次發作好發於腳拇趾,手腕、肘、關節也會產生關節腫大、酸痛、屈伸不利、灼熱。
主要係由於風、寒、濕、熱外邪侵襲為外在因素,若體質虧虛、勞逸不當、氣血運行不暢為內在因素,由於居處潮濕、氣候劇變、冷熱交錯,以致風寒濕邪乘虛侵襲人體,留注經絡而成痺證;風寒濕痺日久不癒,鬱而化熱。
痛風症狀急性期突然發作,常在夜半劇痛而驚醒,疼痛會隨著時間而增加,然後疼痛慢慢減輕,約一∼二個星期疼痛會消失,那種疼痛似風吹過也會感覺痛,若未適當治療,疼痛的頻率會越來越密。發作的關節由下而上,先足後手,久而久之有結晶沉積成「痛風石」,不易消退。
西醫治療當急性發作時給予秋水仙素或止痛葯,另外終生服用尿酸排泄促進劑來控制,急性治療後好易轉化為慢性期;中醫則服用當歸拈痛湯、上中下通用痛風丸,外治法可冰敷後,一日數次外敷如意金黃散治療,慢性期可採用清熱去濕通絡並疏其風,以三妙散或越婢湯、白虎湯、桂枝芍葯知母湯調理,風寒濕痺治以袪風散寒,除濕通絡,可採用薏苡仁湯、羌活勝濕湯。
我國飲食習慣,熬煮高湯加入許肉、魚、內臟,這些湯裡者含豐富高量「普林」,為痛風發生的主要因素,因此患有痛風的患者,在攝食食物必須慬慎;痛風又稱帝王病,因為從前只有富裕人家常食大魚大肉,才會得此病,如今現代人在飲食上不以控制、暴飲暴食下,痛風也日益增加,不過,有人認為吃素的人應該不用擔心,那就錯了,因為在素食物中,例如豌豆、黃豆 、香菇、銀耳、竹筍等也都含有較高的普林,臨床發現生活習慣、壓力大都會產生痛風,若血中尿酸大於 6mg/d1 發生痛風機率就愈高,痛風病人發生尿路結石,輸尿管結石及膀胱結石約為正常人之一千倍,尿酸偏高之人。
養生 平時可以多喝水、補充水份以稀釋血中的尿酸的濃度,嚴格限制痛風病人吃高普林飲食,長期食用薏苡仁並配合運動及按摩痛點,對痛風患者是非常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