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妙處

 

陳潮宗

 

曾有人戲言:朝飲一杯茶,餓死太醫家。此話有一定道理,但是細究起來並不如所言的正確,因茶對我們人體有益處但多飲也有壞處。

 

  茶為摘取山茶科植物茶的嫩芽,經炒製而成。味甘微苦性涼,成份複雜主要含有,兒茶素、咖啡鹼、單寧酸、芳香揮發精油、維他命B及C。沸水浸泡或熬煮後供飲用,咖啡鹼、兒茶素較易溶出,熬煮時間較久單寧酸才會溶出,可依目的而決定泡茶之方式,一般而言泡茶時,茶葉浸泡時間宜短,不超過 2 分鐘,趁熱飲用,久浸則單寧酸溶出,茶味較苦澀而不甘甜,夏季宜用綠茶,冬季宜用紅茶,花茶一年四季均宜。

 

  茶之兒茶素類似咖啡鹼可使中樞神經興奮,除可振奮精神袪除疲勞,也增加腎小球濾過量,故有利尿作用,也能加速心跳,增高血壓,若心臟、腎臟功能低下或高血壓患者不宜飲濃茶,低血壓則適宜飲茶。傳統中藥有一藥方劑「川芎調散」可用來袪風邪專治療頭痛、感冒四肢痠痛,此方必須加入茶葉來熬煮效果則加倍;酒醉時,喝杯濃茶有醒酒效果並有利尿作用而使酒精迅速排出。頭痛初起之時,立即喝一杯濃茶常有迅即止痛之效果,即是茶之兒茶素、咖啡鹼發揮作用。常有失眠、神經衰弱,或服用鎮定劑者應忌飲茶,因茶會引起精神亢奮作用而加重病情或減低療效。

 

  根據日本昭和大學教授的研究得知,茶葉中的兒茶素具有抑制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作用,因流感病毒會附著在鼻子與嗓子中的表面黏膜細胞上,而不斷增殖,使用茶葉漱口,茶中的兒茶素會覆蓋在黏膜細胞上,杜絕病毒與黏膜接觸,並殺死病毒。

 

  在飲用濃茶中含有大量單寧酸,亦稱鞣酸,有較強的收斂性,會使胃腸緊縮,所以便秘的老年人不宜飲用,反之有輕瀉體質著宜之。在某些時後喝茶並不是完全無害的,例如飯前空腹喝茶會刺激胃液分泌,造成胃酸過多引起胃、十二指腸潰瘍。長期飲茶時單寧酸與食物中的蛋白質、鐵結合使之凝固成塊產生沉澱作用,阻礙營養之吸收,腸胃功能不良者久而久之,會發生缺鐵性貧血。服藥時不宜喝茶,因部分中、西藥所含的成份如黨參、麻黃、鉤籐、奎寧等,也會和單寧酸產生沉澱而影響藥物效果。在健康教育課程中曾提到,誤服毒物時,可先服用濃茶,濃茶中的單寧酸會和毒物產生沉澱,緩解毒性,而爭取治療的時間並加以催吐。另外隔夜茶更不應飲用,因隔夜茶中溶出較多之單寧酸而傷胃。

 

  在中醫藥典《本草拾遺》一書提到『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所以茶葉具有去油脂與減肥效果,調節脂肪代謝,降低血脂、膽固醇、並分解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中醫而言,凡氣血虛弱者不宜過飲濃茶,茶類生長在寒冷的高山性屬寒涼,一般過敏體質、虛寒的人最好不要飲用過多的茶,否則體質更趨於虛寒。

 

  研究中得知綠茶中含豐富維他命C,維他命C具有抵抗壞血病及抗氧化作用,預防感冒與抑制癌症發生的功效,尤其遠洋航海之船員,或常年居住在冰天雪地的人們,無法自然攝取,常可藉由喝茶來補充身體缺乏維他命C。茶中又含有氟元素,具有預防齲齒的作用,但是5∼6歲之前兒童仍不宜喝濃茶,不然色素沉著則會形成「黃板牙」,嬰幼兒洗澡也可加入茶水,亦防止皮膚溼疹。

 

  茶在我國,早於漢朝之前,已便選為飲料,唐代有位陸羽著有茶經三卷,傳誦古今,後世業茶者遵為茶神。茶經共為三卷,內分十節,詳敘茶樹之形狀,及採茶製茶器具之名稱,並泛論採茶季節氣候與處置茶葉之過程,惟茶對健康的影響,付之闕如,當我們在品茶之餘,也了解茶的特性,除享有閒情之外,也能喝出健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