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聞到藥酒香

陳潮宗

  冬天到了,寒冷的天氣讓人很容易聯想到「補」,而飲用藥酒是一種很受歡迎的藥補。人們對酒似乎都是「一杯燒酒驅寒氣,半碗黃酒解疲勞」的印象,其實若能調配適當的藥材,則更能達到溫經通絡、禦寒強身的功效,市面上賣的藥酒其實是可以自己 DIY 的。

  藥酒是指將藥物與酒一起加工製成的「方劑」,在中醫學統稱為酒劑。古稱醴或醪。是一種液體型態的藥品,應用上有內服藥酒與外用藥酒之分,主要用來防治疾病或強健身體。

  酒精對人體有一定的價值,少量飲用可使血管擴張、加強血液循環、興奮神經、溫暖皮膚、抗寒冷、消除疲勞、增強生命力。合理酒精攝取量以一個人的體重每一公斤,每天飲用 0.8 毫升是有益無害的,但若酒精量增加至 4 至 6 毫升就會對身體有一定程度的傷害;若超過 6 毫升,極可造成酒精中毒。但並不能據此一概而論,還須就所飲酒類之性質有所不同。

  合理的飲酒量可以自身體重公斤數去乘以 0.7 再除以該酒之酒精度數。例如五十公斤的成人飲用純度 40% 之烈酒,最多約服87毫升是安全範圍,若超過即會危害健康。

  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藥酒浸泡愈久愈補,有的甚至放數月或數年。其實藥酒最好能在 3 至 6 個月內服完,若已泡製好但不馬上服用,藥渣一定要先過濾取出以利於儲存。

  酒的種類很多,浸泡藥酒通常使用白酒,如高梁、米酒;或黃酒,如紹興酒為基劑。泡製藥酒的方法有很多種,分別介紹如下:

一、泠浸法

將藥材清理、稍洗淨曬乾,然後切碎或挫為粗末直接投人密閉的容器中,加入適量的酒,每日振盪一次,約浸泡十四天,將藥渣榨乾取出留藥液即可。

二、熱浸法

將藥材與酒放在容器中加水炖煮,時間不宜太長,一般在藥面出現泡沫時離火,趁熱密封,以免酒精過度揮發,靜置半月後去渣即可。

三、煎煮法

將挫成粗末的中藥材放入砂鍋內,加水高出藥面約十厘米,浸泡約六小時後,加熱熬沸一至二小時,過濾再加水復煎一次。合併二次濾液,靜置八小時後,加熱濃縮成稠膏,待冷卻加入等量的酒,混勻後密封於容器內約七天即可。

四、釀製法

將中藥材煎熬過濾後濃縮,再將藥汁和糯米飯、酒拌勻,加蓋密封於乾淨容氣器中,並置於保溫處約十天,發酵後濾渣即成。

在此舉個一般人較容易製作藥酒的材料:可以選用黃耆3兩、當歸1兩、川芎5錢、人參(高麗參或石柱參)2兩、福圓3兩,加米酒3瓶,以上述第一種方法泡製即可。此方有補氣養血、溫通經絡的作用,為藥性溫和之組成,故適合一般氣血虛弱,冬天易手腳冰冷的人飲用,以上提供參考。

服用藥酒來治病或健身是一種很便利的方法,但是也有一些事項應特別注意:

1. 選用的藥材必須潔淨新鮮,泡製藥酒的容器均須乾淨、完好,並作必要的消毒處理以免過程中變質。

2. 在服藥酒前,應注意藥酒氣味是否變質、污染等異常現象,以免引起中毒。

3. 在服用藥酒後應禁服其他藥,特別是西藥,或至少隔二十四小時後再服。

4. 飲用藥酒後不宜行房事,不可頂風受寒,不宜食酸物,不宜立即針灸。血虛之人也不宜多飲。

5. 某些情形禁止飲用藥酒,舉凡心血管疾病、癲癇、肥胖病、老年痴呆症、高血壓、過敏性體質、皮膚病、肝膽發炎、腎臟病、咳嗽、及十二指腸潰瘍、糖尿病患者及一切陰虛血熱症等都忌用藥酒治療。

6. 過度肌餓時不要飲用藥酒,飲酒後避免再進食奶水或茶品,另外如葛花、綠豆、枳椇子、月桃子等中藥不得在飲酒後服用,以免降低或消除藥酒中之功效。

  在寒冷的冬天裡,能喝上一杯溫通經絡的自製藥酒可說是一件享受的事,不過,藥酒有一定的療效,不可當一般酒類任飲肆醉;用藥酒治療疾病,癒後則應停止服用,一來避免誤治,二則防止不良副作用的產生。另外,藥酒必須按每個人體質的寒熱虛實調製,所以還是要請中醫師調配處方,才能有最佳的效果。把握好這些重點,飲用藥酒便能真正達到養身和治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