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昏目眩 輕忽不得

 

陳潮宗

 

中醫學上眩暈是指目眩與頭暈的總稱。目眩即眼花或眼前發黑,視物模糊 ; 頭暈即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站立不穩。二者常同時並見,故統稱為眩暈,多屬肝的病變,可由風、火、痰、虛等多種原因引起清竅失養,臨床上以頭暈、眼花為主症的一類病證。其症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併發嘔心、嘔吐、汗出、面色蒼白等症狀 ; 嚴重者會突然仆倒。可見於現代醫學中多種疾病,如內耳性眩暈、腦性眩暈及某些顱內占位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變態反應性疾病、癲癇。其他原因的眩暈,如高血壓、低血壓、陣發性心跳過速、房室傳導阻滯、貧血、中毒性眩暈、眼源性眩暈、頭部外傷後眩暈、神經官能症等,以眩暈為主要表現者,均屬本病範疇。

 

本症一年四季皆可發病。但以中老年人最多,也可發生於青年人。多因勞累、憤怒、飲酒、體位變動等因素誘發。 眩暈症之中醫文獻記載,最早見於《內經》稱為「眩冒」、「眩」。《內經》對於本病病因病機有以下幾方面的論述 :( ) 外邪致病,如《靈樞.大惑論》說 : 「故邪中於項‥‥‥.入腦則腦轉‥‥‥.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 ;( ) 因虛弱致病,如《靈樞.髓海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頸痠眩暈」 ;( ) 與肝有關,《素問.至真要大論》 : 「諸風眩掉眩,皆屬於肝」。本病的痛機的關鍵在於清竅失養,以虛症居多,如肝腎陰虛,肝風內動,氣血虧虛,腦髓失充 ; 實症多由痰濁阻遏,升降失常,或痰火氣逆,上犯清竅,這些都會形成眩暈。

 

就眩暈在中醫學上常見的辨證與治療方法分為下列幾型 :

(一)肝風上擾

臨床症狀 : 常見有眩暈耳鳴,頭痛且脹,遇勞、惱怒生氣會加重,四肢震顫,失眠多夢,腰膝酸軟,顏面潮紅,舌質紅,舌苔黃,脈弦細數。

 

治療法則 : 以平肝潛陽,滋養肝腎為主。

 

參考方藥 : 以大麻鉤藤飲加減。《雜病診治心義》天麻、鉤藤、生石決明、川牛膝、桑寄生、槴子、杜仲、益母草、黃芩、茯神、夜交藤、夏枯草。

 

若陰虛較嚴重者加生地、麥冬、玄參、何首烏、生白芍。

若肝火亢盛者加龍膽草、牡丹皮、菊花。

若肝風很盛者加珍珠母、龍骨、牡蠣、羚羊角。

 

(二)肝火上炎

臨床症狀 : 症見頭暈耳鳴,頭痛,口苦目赤,小便黃,脅肋脹痛,煩躁易怒,睡眠障礙,多夢,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數。

 

治療法則 : 以清肝瀉火,清利濕熱為主。

 

參考方藥:以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當歸、柴胡、黃芩、生地、澤瀉、木通、槴子、甘草、珍珠母、地龍干、七葉膽。

 

(三)痰濁上蒙

臨床症狀 : 頭重如蒙,視物旋轉,胸悶作惡,嘔吐痰涎,舌苔白膩,脈弦滑。

 

治療法則 : 以燥濕怯痰,健脾和胃為主。

 

參考方藥 : 以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減。半下、白朮、天麻、陳皮、竹茹、茯苓、生薑、代赭石、大棗。

右胸悶嘔吐較重者,加草豆蔻、砂仁。

若四肢沉重困倦者,加佩蘭、藿香。

若痰鬱化熱者,加黃連溫膽湯。

若痰飲內停引發頭暈者,加苓桂朮甘湯。

 

(四)氣血虧虛

臨床症狀 : 常見頭暈目眩,動則更嚴重,遇勞即發,面色蒼白,神脾乏力,心悸少寐,舌質淡舌苔薄白,脈細弱。

 

治療法則:以補益氣血,調合脾胃為主。

 

參考方藥 : 以《濟生方》中之歸脾湯加減。人參、黃耆、白尤、茯神、酸棗仁、龍眼肉、木香、炙甘草、當歸、遠志、大棗、生薑。

若血虛明顯加何首烏、熟地、阿膠、紫河車。

若中氣不足加補中益氣湯。

若四肢畏冷加肉佳、乾薑。

 

(五)肝腎陰虛

臨床症狀 : 常見眩暈久發不愈,兩眼乾澀,視力減退,睡眠不佳,健忘,心煩口乾,耳鳴,精神疲乏,腰膝酸軟,舌質紅舌苔薄,脈弦細。

 

治療法則 : 以滋養肝腎,養陰填補精髓為主。

 

參考方藥 : 以左歸丸為主加減。熟地、山樂、 山茱萸、菟絲子、枸杞子、川牛膝 、鹿角霜、龜板膠。

若陰虛內熱加鰲甲、黃柏、知母。

若心腎不交、腦神經衰弱、失眠,加雞子黃、阿膠。

若肺腎陰虛加玉竹、麥冬、沙參。

 

(六)瘀血阻竅

臨床症狀 : 常見頭痛眩暈,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鳴耳聾,面唇紫暗,舌有瘀點瘀斑,脈細澀。

 

治療法則 : 以袪瘀生新 : 通竅活絡為主。

 

參考方藥 : 以《醫林改錯》中之通竅活血湯加減。赤芍藥、桃仁、紅花、當歸、 川芎、老蔥、酒、大棗、槐花、菖蒲。

若是氣虛重,則加重黃耆二至四兩。

若是陽虛加肉桂、附子。

 

對於有眩暈症患者,提供平日的居家護理照顧與預防保健方法,供患者參考:

(一)肝風上擾證型

1.平時應少動怒,情緒因素影響本病症甚明顯。患者應少動怒,常保持心情疏暢,肝氣條達,以減少風陽妄動之源。

 

2.平時飲食宜清淡,以低鹽素食為宜。多吃蔬菜、水果。

 

3.飲食上應禁食油炸刺激食物、禁煙酒、禁食動物內臟、豬頭皮等。

 

4.平時可煮食海帶三錢、決明子五錢、槐花三錢、生藕節一兩、生薑三片,約二至三日煮食一次。或飲用鮮芹菜汁。

 

5.護理人員應嚴密觀察病者之病情變化,定時量血壓、大小便、氣色、脈博等變化,並詳細記錄,如發現患者肢體麻木,持物不穩,口眼歪斜,言語不利等中風先兆時,應及時通知醫師作緊急處置。

鼓勵病患者每天運動半小時以上,任何運動皆可,只要能流汗或運動至每分鐘心跳數一百二十次以上即可。

病患者可隔天針刺太沖、合谷及三陰交。

 

(二)氣血具虛者

1.平時應注意休息,以免過勞損傷氣血,房間應注意溫暖,防止外邪乘虛而入。

 

2.指導患者改變飲食及作息習慣,飲食以富含營養及容易消化吸收為原則,如蛋類、瘦肉、豬肝、豬血、黑芝麻、紅棗、山藥、龍眼肉等。忌食生冷。

 

3.平時常吃蓮子參耆湯 : 蓮子五錢、紅棗六粒、黃耆五錢、黨參五錢、意仁五錢熬成湯粥食用,可以調補氣血,增強免疫功能。

 

(三)痰濁上蒙者

1.本行患者若痰壅眩暈嘔吐者,服藥應以少量分多次,溫熱服,並可配合按摩內關穴以止嘔。

 

2.飲食應以清淡為原則,忌食油膩肥甘厚味、生冷及煙酒等物,以防助濕生痰。

 

(四)肝腎陰虛者

1.平時病者應慎房事,眩暈發作時應臥床休息。

 

2.指導病者或家屬飲食調理時,應分別清楚腎陰虛或腎陽虛 : 若是腎陰虛,食療宜平肝疏風,滋腎養陰,忌食海腥、羊肉、辛辣之物,食療可清蒸甲魚、銀耳、黑芝麻 ; 或首烏大棗粥 ( 何首烏二兩、梗米三兩、紅棗五粒 ) 。若是腎陽虛者,以補腎助陽為主,忌食生冷物,常食枸杞羊肉粥 ; 或杜仲一兩、肉從蓉一兩、蔥白適量,煲湯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