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的中醫療法

 

陳潮宗中醫師

 

『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與停經後婦女最重要健康問題之一。骨質疏鬆症的發生通常是無聲無息的,老年人常因罹患而不易察覺,導致老年人因輕微碰撞即有致骨折的危險。停經後婦女會造成雌激素的減少,所以骨量流失速度明顯增加,使骨質密度隨年齡增加而愈見疏鬆,由於我國人口結構逐漸老化,臨床上骨質疏鬆症及相關骨折等併發症劇增。目前西方醫學對骨質疏鬆症的研究和診治雖已有相當進展,但無特別有效又無副作用的治療方法,且治療的結果僅能消極的減少骨量的流失,對於骨量的增加,降低骨折的發生率並無顯著的成效。

 

『骨質疏鬆症』是現代醫學的診斷病名,在中醫理論上「腎氣虛損」是引起骨質疏鬆症的主要病機。通常在中醫臨床症狀上為腰背酸軟、疼痛、雙下肢乏力、關節酸痛 等等,是骨質疏鬆症主要徵狀。且骨質疏鬆症患者較容易發生骨折。所以中醫治療骨質疏鬆症的原則,是以調補肝、脾、腎三臟為主要方法。中醫觀點歸納出骨質疏鬆症分有三類型:

 

(一)腎陽虛型

主症有腰膝酸冷、疼痛、精神不振、小便清長、脈細無力、舌苔淡白等症狀,此型多伴有退化性關節炎的人。此型治療常用溫補腎陽的藥有熟地、杜仲、牡丹皮、山萸肉、鹿角膠、山藥 …. 等。溫補腎陽能提高體內性腺賀爾蒙的濃度,增加人體免疫功能,加強成骨作用,具有延緩及治療骨質疏鬆症的效果。一般選用中藥方以左歸丸、右歸丸皆可。

 

(二)脾氣虛型

主症有腰脊酸軟,疼痛,四肢乏力,食慾不振,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來緩弱等症狀,此型多為有偏食習慣的人。脾失健運會使氣血生化無源,而致骨質疏鬆。此型常用健脾益氣的藥有黨蔘、茯苓、白朮、山藥 等。這類藥的使用,除了有助病情的治療,又可改正補腎填精藥的滋臟礙胃之弊。一般選用中藥方以蔘苓白朮散、補中益氣湯來長期服用。

 

(三)肝腎虛型

主症有腰膝酸軟、脅痛、五心煩熱、頭暈目眩、失眠、咽乾舌燥、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症狀。此型多為女性在更年期後的人。此型常用滋補肝腎的藥有熟地、枸杞子、山萸肉、澤瀉 等。中醫認為肝是藏血之臟,主疏泄,其主要功能除影響脾的運化功能與氣血運行的通暢外,還與婦女的月經、受孕與乳汁的分泌有關。因此在治療骨質疏鬆症時,往往要加入滋補肝腎的藥。常見中藥方以四物湯加六味地黃丸搭配長期服用。

現今不當的飲食習慣及過度節食、減肥,都可能造成鈣質方面的攝取不足及鈣質流失的現象。鈣的攝取不足會降低骨質密度,造成骨質疏鬆症。因此骨質疏鬆的預防須從日常飲食著手,而患有骨質疏鬆症的人更應注意營養。以下提供中醫的藥膳食療讓患者更為方便補充骨質:

 

山藥枸杞水魚湯

材料:甲魚 1 隻、干貝四顆、北旗蔘 1 兩、黨蔘 1 兩、山藥 2 兩、枸杞 3 錢、紅棗 3 錢、瘦豬肉、雞肉適量。

作法:

1 )將瘦豬肉、雞肉洗淨先熬煮 3 小時作高湯。

2 )將甲魚、干貝、北旗蔘、黨蔘、山藥、枸杞、紅棗一起放入乾淨鍋中,加入高湯燉煮 4 小時即可,不必加任何調味料。

功效:主治骨質疏鬆症、滋補脾腎、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虛弱體質、行血補陰。

 

萸肉粥

材料:山萸肉 5 錢、糯米 50 克、紅糖適量。

作法:將山萸肉、糯米及紅糖一同放入砂鍋中,加水 450 克,用文火燒至粥稠即可。

功效:主治骨質疏鬆症、補益肝腎、改善腰膝酸痛、入腎益精。

 

黑豆排骨湯

材料:黑豆 600 克、尾冬骨 600

作法:

1 )將黑豆洗淨浸泡至隔夜。

2 )尾冬骨切成小塊用沸水燙洗去血水,與黑豆放入快鍋中煮 10 分即可熄火。待鍋中蒸氣壓力消失後,開鍋加入少許鹽即可食用。

功效:補肝腎、壯筋骨、滋陰潤燥、改善骨質疏鬆症體質。

 

預防勝於治療,預防骨質疏鬆症應從年輕時就要開始著手。在日常生活上應長期適當的運動,來促進骨質的生長以減緩骨質流失。平常仍須充足日光曝曬、保持適度的休息及愉快的心情、不吸煙及酗酒;另外飲食方面保持均衡營養、避免食用過多肉類及加工品、採低鹽低脂飲食、少喝咖啡、多喝牛奶;在生長期、婦女懷孕期、婦女授乳期更應注意攝取充足的鈣質,年老者應預防骨折、不亂服藥物、適時適地接受骨質密度篩檢、適量補充維他命 D ,以減少骨質疏鬆發生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