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腰肌勞損─虛勞性腰痛

 

陳潮宗

 

實例

  王先生 38 歲是位水電師傅,由於技術優良頭腦靈活、估價合理很受顧客之歡迎,所以業務也相當的不錯,但是從早到晚的忙碌,造成王先生的腰痛也最困擾著他。無法全力對事業之衝刺。王先生腰痛大約有 2~3 年了,肇始於一次搬重物引發急性腰扭傷,經休息三天後再度工作時,受傷處隱隱的作痛,但無法完全完全的休息,時好時壞;一年前因搬抬冷氣機再度扭傷腰,腰痛的毛病更加嚴重,王先生到醫院詳細檢查, X 光的判讀並骨頭無明顯受傷特殊之處,理學檢查也無腰椎神經被卡壓之症狀,惟發現背部肌肉僵硬,腰部肌肉一邊高一邊低,左右不平均按壓較低那一邊肌肉時,有比較痠疼的感覺。詢問病史得知有睡到半夜或早晨起床時腰痛,稍活動後即減輕疼痛之症狀,並且每在工作疲勞之後,痠疼更是嚴重,經醫師判定王先生得到了「腰肌勞損」症。

 

【慢性腰痛】

  慢性腰痛為臨床上常見的症狀之一,無論男、女、老、幼均可發生,內、外婦、兒各科均有之,因為引起慢性腰痛的疾病很多,每種疾病都有著不同的病因和病理。但在中醫醫學中,把引起腰痛的原因分為三類,分別為「外感風寒濕邪」、「內傷腎臟之精氣」、「外傷筋骨血脈」等等。外感風寒濕邪的腰痛,痛處惡寒冷、喜溫暖,或痠墜脹痛,腰如坐在水中之感覺,疼痛常與天氣變化有關;若內傷腎臟之精氣,則腰背疼痛長期不癒,精神萎靡不振,下肢痠軟無力,不能久站;若外傷引起者,則有一定之痛點,通常是單側發生。按之則痛甚,轉身、動作皆為不便,是為氣滯血瘀之腰痛。總之,引起慢性腰痛主要有以上病因。

 

【主要病名】

  腰肌勞損是慢性腰痛的常見疾患之一,有人稱之為 " 虛勞性腰痛 " " 腰背肌筋膜炎 " 等,主要病症在腰背肌肉筋膜等軟組織纖維化或僵硬的現象。多見於青壯年,常與職業和工作環境和工作壓力有極大之關係,但不一定有外傷病史。發病緩慢,腰部痠痛,病程纏綿不絕,陰雨天氣或勞動之後痠痛常常加重,適當休息可以得到緩解。

 

一、主要症狀

(一)長期反覆發作的腰背部疼痛,呈鈍性脹痛或痠痛不適,時輕時重,纏綿不愈。

 

(二)每當充分休息、加強腰部保暖、適當活動或經常改變體位姿勢可使症狀減輕。勞累、天氣陰雨等,受風寒濕影響則症狀加重,腰痛的主要表現為休息痛,即夜間、清晨腰痛明顯,而起床活動後腰痛漸漸減輕。若過度疲勞則疼痛加劇。

 

(三)腰背部壓痛範圍較廣泛,壓痛點多在薦髂關節背面、薦骨背面和腰椎構突等處.輕症患者壓痛多不明顯,重者伴隨壓痛可有一側或雙側脊椎兩旁之肌肉痙攣僵硬。

 

(四)腰背部運動一般無障礙,腰部外形也多無變化。若急性發作症狀較重者,或可出現肌肉痙攣、脊柱側彎、下肢牽扯痛。

 

(五) X 光線檢查除少數可發現腰薦椎先天性畸形和老年患者椎體骨質增生骨刺外,多無異常發現。

 

二、病因病理

  腰背部肌肉要拮抗地心引力的牽拉,而維持軀幹的姿勢與位置和脊柱正常的生理彎曲。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長期重負荷所造成的腰肌筋膜水腫、組織滲出與增生、黏連攣縮及纖維變性刺激或壓迫神經而產生腰痛,這就是腰肌勞損的病理基礎。

 

常見的病因有:

 

1. 在急性腰扭傷之後沒有及時而正確的治療,或治療不徹底,或反覆多次扭傷致使受傷的腰肌筋膜不能完全修復。局部存在者慢性無茵性炎症、微循環障礙與肌酸等代謝產物堆積,刺激神經末梢引起症狀,受損的肌纖維變性或疤痕化,也可刺激或壓迫神經末梢而出現腰痛。

 

2. 長期以不良的姿勢從事工作,如長期彎腰工作的礦工、只會用一側肩部挑擔的扛工者、工作中長時間採取軀幹側彎姿勢的牙科醫生等,由於工作中長時間姿勢不良使全部或部份腰背機肌處於緊繃或收縮狀態,日久即會發生腰背肌之疲勞性損傷。

 

3. 先天性畸形:如隱性薦椎裂使部份肌肉和韌帶失去附著點,破壞了腰薦關節的穩定性 ; 兩側腰椎間小關節不對稱使兩側腰背肌運動不一致如小兒麻痺症後之下肢畸形,行走姿勢不平衡造成部份腰背肌長期處於緊張狀態而勞損;扁平足、扁平髖等畸形也可造成部份腰背肌代償性勞損。

 

4. 脊柱外傷骨折:脊柱內在平衡被破壞,導致腰背肌肉運動時失去平衡,遷延日久部份腰背肌也會出現勞損。

 

5. 風寒濕邪的侵襲,可妨礙局部氣血運行,致使影響腰背部肌肉、筋膜與韌帶緊繃、痙攣而變性而引起腰痛。

 

6. 身體虛弱者:由於腰背部肌肉發育不良、菲薄無力,不能勞累,腰部稍長時間或輕微的活動都會引起損傷,甚至長期處於單一姿勢如久坐,也會造成腰肌疲勞性損傷,出現腰痛。

  總之,導致腰肌勞損的原因很多,但腰肌勞損的病理過程都是肌肉筋膜發生水腫,滲出等無菌性炎症,久則發生黏連及纖維性變.若再遭受風寒濕邪侵襲會使局部炎症加重。

 

 

三、診斷

 

  根據病史、症狀以及反覆發作、時輕時重的特點,診斷本病一般不困難。應注意鑒別的是:

(一)腰椎間盤突出症( Hivd

  有典型的腰腿痛症狀兼伴有下肢放射痛、腰部之活動受限、脊柱側彎和肌腱反射消失、皮膚感覺障礙等神經根受卡壓之症狀。

 

(二)腰椎之結核病

  有低度發熱、盜汗、漸漸消瘦等全身性症狀。血液檢查之血沉降速率加快, X 光線檢查可發現腰椎骨質被破壞甚或發現脊椎旁陰性膿腫。

 

(三)增生性脊柱炎(骨刺)

  常發生在四十五歲之後。長期腰酸痛牽引大腿、小腿之外側,時好時會壞起床後較不痛,行走或背負重物時有痠痛加劇之現象,脊柱可有叩擊性疼痛。 X 光線檢查可見腰椎骨鈣質沉著和關節邊緣骨質增生。

 

(四)陳舊性骨折傷

  病人常有急性外傷病史,會有不同程度的腰部運動障礙。 X 光線檢查可發現椎體被壓縮或附近有骨折現象。

 

四、治法:

 

內治法:內服中藥,氣血虛弱者服用獨活寄生湯;陰虛火旺者服用六味地黃丸;腎陽虛弱者可服用還少丹或丸。若兼有其他症狀者在可加減藥物治療。

 

外治法:

(一)熱敷法:可用藥洗處方:艾葉 5 錢、紅花 1 錢、當歸尾 2 錢、川芎 2 錢、海桐皮 2 錢一同放入水中熬煮,水量不拘,趁熱時用毛巾或取蒸氣薰蒸患部。

 

(二)推拿法:推拿治療以舒筋活血、益腎強腰為原則。

 

常用手法有:

1.循經揉-患者俯臥,醫者以雙手循兩側足太陽膀胱經由上向下用滾法或揉法治療,用力由輕為重,往返重複 4~5 遍。然後以掌根在痛點周圍揉按 2~3 分鐘。

 

2.穴位按壓-患者俯臥,醫者以雙手拇指指腹依次按壓兩側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志室、秩邊等穴位。手法可以稍重些。

 

3.拍擊腰背-患者俯臥,醫者以指掌背面拍擊其腰背部斜方肌、背闊肌、豎脊肌、腰背筋膜等處,以皮膚微紅為度。然後以小魚際直擦胺背部、橫擦腰薦部,速度由慢到快,以皮膚發熱為度。

 

(三)針炙法:針灸如針刺委中、足三里、三陰交、腎俞、志室等穴,針時並針上灸,取針後熱敷,效果更好。

 

(四)物理治療法:如紅外線、短波、。

 

(五)貼藥法:貼藥於患部可用如意金黃散處方如下:(天南星 2 錢半、甘草 2 錢半、陳皮 2 半錢、厚朴 2 錢半、蒼朮 5 錢、大黃 1 5 錢、白芷 1 5 錢、黃柏 1 5 錢、薑黃 1 5 錢、天花 2 1 錢)共研成粉末備用,使用前加酒、蜂蜜調成黏稠軟膏狀,用薄棉布或厚紙塗抹藥膏厚度約 0.3 公分左右貼於患部,每隔 6 10 小時換一次,消腫、消炎效果良好。

 

(六)生活調理上:不要勞累過度,久坐時可經常改變體位,要保溫暖避免遭受風寒邪侵襲,並注意節制房事以固腎精。

 

腰痛建議運動請參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vwZhkUNEoo&feature=youtube_gdata_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