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性關節炎防治全集-中醫療法

 

陳潮宗

 

  老化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過程,當身體「走」過半個世紀後,關節是最容易「秀抖!」的器官,因關節承受了最多來自身體的壓力,當走路時加在膝關節的壓力是體重的 3.5 倍,跑步時候是體重的 7 倍以上,所以膝關節、踝關節最容易出毛病。

 

據統計五十歲以上的人,至少一半以上有退化性的關節炎,膝關節退化早期症狀為鈍痛或酸痛,上下階梯較為疼痛,休息後關節僵硬,關節活動時出現各種響聲,只是患者常常不在意,忽視了早期的診斷與治療;如果您超過五十歲,而且膝關節不是很靈活,有些退化症狀出現時,最好經由X光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中醫傷科的手法是矯正關節的角度,通常輕度的疼痛或退化,經過調整回正常角度,膝關節的受力面可恢復正常,關節軟骨不會磨損,症狀立即改善,用於中、重度的膝關節退化,仍可以明顯減輕關節疼痛;如果急性期疼痛加劇時,中醫治療採用中藥方、針灸療法、草藥薰洗、推拿按摩加上青草藥膏的敷貼,迅速為患者解輕病痛,尤其熱療方式效果很不錯!中醫熱療有藥洗、熏洗患部,也可自己用熱水袋、電毯、熱毛巾等等 DIY ,中藥藥洗是急性期的首選治療,併用推拿按摩手法治療效果最佳;可用青草藥膏以麻油、酒為溶劑攪拌成黏稠狀,取棉布一塊將藥膏平均攤勻,厚度 0.3 公分,敷貼局部,每 12 小時換貼一塊,可達到消腫消炎的效果;針灸治療常採用膝五針或膝三針的針法,取穴陽陵泉、陰陵泉、內膝眼、犢鼻與鶴頂穴;另外,緩和期利用簡單的下肢保健運動,可減輕症狀、防止惡化,還有生活上的保健方法,如果症狀越來越嚴重,可能造成關節變形、肌力減退,更嚴重而導致行走困難、日常功能受限時,則需置換人工關節。

 

簡單的下肢關節保健運動:

1. 夾臀運動:平躺,夾緊臀部 10 秒。

2. 直腿抬高運動:平躺,膝蓋伸直並大腿抬高。

3. 側抬腿部運動:側躺,將腿部側抬。

4. 半蹲運動:站立於有背椅子前,手扶椅背微蹲,然後站起來。

運動應持之以恆,每天做 2 3 次,每次 10 20 下,動作應緩慢柔和,依體能狀況逐漸增加次數,運動後如感到酸痛,熱敷、輕輕按摩,並減少次數,若仍未緩解,則須就醫或諮詢專業人員。

 

生活上的保健方法:

1. 減輕體重。

2. 運動前應熱身,運動時要穿著適當的運動鞋。

3. 增加骨鈣質的吸收。

4. 在地面工作時,避免蹲跪姿過久,最好能以坐小凳代替,減輕膝關節囊之壓力。 5. 穿著低跟的鞋子也能減輕膝關節之壓力。

6. 避免過度行走。

7. 養成適度運動的習慣,強化骨骼韌帶。

 

預防藥膳,吃出好骨氣

膝退化關節炎應屬中醫「痺症」範圍,在臨床應用若氣血虛弱者可使用大防風湯、十全大補湯加牛膝、杜仲、碎補,或選用紫河車、鹿茸補充骨質效更佳,

;兼有疼痛者,可使用獨活寄生湯與三痹湯,壯實體質者使用疏經活血湯,舒筋立安散,若有發炎發熱症狀較明顯,可用當歸拈痛湯或上下通用痛風丸。有骨質疏鬆可加服龜鹿二仙膠或紫河車粉末,皆有良好的裨益。對腎氣不足者,可用還少丹為主方,隨症狀加減處方。

 

大防風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包含川芎、附子各一兩半、熟地黃、白朮、防風、當歸、白芍、黃耆、杜仲各二兩,羌活、人參、灸甘草、牛膝各一兩,功效有祛風順氣、活血脈、壯筋骨,能使氣血流暢,自然能正常行走。

 

獨活寄生湯出自《千金方》,包含獨活、桑寄生、秦艽、細辛、防風、當歸、熟地、白芍、川芎、肉桂、茯苓、人參、甘草、杜仲、牛膝各二兩,治腎氣虛弱、腰背疼痛,腿足有冷感,腰膝痛、緩弱無力。

 

三痺湯出自《醫方集解》,包含人參、茯苓、甘草、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黃、黃耆、桂心、川獨活、川續斷、杜仲、川牛膝、細辛、防風、秦艽,加薑棗煎,活血順氣,治手腳活動僵硬。

 

藥浴讓你洗出關節好活力

中藥藥浴能改善局部血循不良,促進新陳代謝作用,選用有活血化瘀、疏通經絡、去風濕、消炎止酸痛的中藥藥材,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並放入袋中,置入水適溫適量的單人澡盆或是水桶內,浸泡局部或全身皆可,用手揉捏 20 次即可使用,每週4 ~ 5次,每次15分鐘左右。

 

1. 紅花活血浴

組成:紅花、花椒、羌活、白芷、碎補、木瓜各 7 克,乳香、沒藥各 4 克。

功效:活血化瘀、疏通經絡、去風濕。

 

2. 除酸藥浴

組成:當歸、川芎、防風、薄荷各 10 克、香茅草 50 克。

功效:活血化瘀、活絡筋骨、促進氣血循環、紓解酸痛、放鬆肌肉。

 

3. 舒經緩和浴

組成:當歸、紅花、伸筋草、透骨草、海桐皮、乳香、沒藥各 5 克。

功效:活血化瘀、疏通經絡、去風濕、消炎止酸痛的作用。

傷口未癒合者、重症高血壓控制不佳者、皮膚病、紫斑症、出血疾病、重症貧血、重症精神病患等不適合中醫藥浴療法。

 

養生補骨藥酒 DIY

藥酒也是最近相當流行的一種養生方法,如何釀製一瓶好的補骨藥酒呢?現在一般都是用冷浸法製作,最好是先把生藥材 ( 方子中的固體中藥材 ) 搗碎、切片,才可快快泡出有效成分,約浸泡 40 天以後就可飲用,用來泡藥酒的酒精濃度不宜過高,因為藥材中的有效成分,有的易溶於水,有的易溶於酒,如果酒精濃度過高,則只利於酒精溶性成分的析出。

 

另外要注意的:

1. 泡藥酒的酒精度濃在 40 度左右最好,例如米酒或米酒頭。

2. 泡藥酒最好用陶瓷或玻璃瓶子,避免陽光照射或熱。

3. 泡藥酒的罐子要以酒沖洗過,才可以拿來泡藥酒。

4. 每天搖晃藥酒罐,使藥性溶出。

5. 泡藥酒時可加蜂蜜、桂圓肉、白糖或冰糖,使藥酒可口,蜂蜜性 ? 和,加入藥酒後,不僅可以減少藥酒對腸胃的刺激,還能提高藥效。

 

1. 虎骨木瓜藥酒 ( 去虎骨 ) 出自《中國醫學大辭典》,包含木瓜 10 克,川芎、川牛膝、當歸、天麻、五加皮、紅花、續斷、白茄根各 3.5 克,玉竹 6.5 克,秦艽、防風各 1.5 克,桑枝 12.5 克、米酒 1.5 公升,功效壯筋強骨、追風定痛,治筋脈攣急、風寒濕痹;高血壓、胃潰瘍忌服。

 

2. 東引風濕藥酒出自民間驗方,包含山藥、牛膝、羌活、前胡、黃耆、白朮、何首烏、獨活、肉桂、甘草、紫草、桂枝、走馬胎、木瓜、續斷、威靈仙、千年健、防風、當歸、杜仲、熟地黃、秦艽各 2.5 克、米酒 1.5 公升,功效有驅風濕、強壯筋骨、調和氣血,治腰背酸痛、關節炎;高血壓、胃潰瘍忌服。

 

藥酒泡製完成,一定要先把藥渣過濾取出才能久放,並且置於冷暗處保存,最好於一年內服完,一般觀念認為「陳年好酒」,但藥酒則無浸泡愈久愈補,藥材久泡反而使藥性消失。

 

「每天、少量」是基本飲法,一般的標準是,一天喝 40~100 ㏄,而且分為二至三次飲用,例如在飯前或兩餐之間飲用,一小杯做 20~30 小口,慢慢嚥下,並靜下來慢慢感覺藥酒的流動,緩緩使藥入腹。

 

「預防勝於治療」是對退化性關節炎的強烈建議,因為此病是不能復原的,利用中醫藥膳、藥酒養生保健,中藥藥浴的方式預防,相信比發生疾病時才來治療,有更高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