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冬季養護法
陳潮宗
通則不痛 類風濕性關節炎屬中醫「痺症」範疇,「痹」就是凝滯不通之意,病因起源於人體氣血營衛內虛的情況下,風寒濕邪侵入,導致體內經絡氣血痺阻,類風濕性關節炎的 關節局部腫脹、痛都是因為 閉阻氣血、氣機受阻的關係,身體氣血長期凝滯導致筋骨脈失去濡養,進而波及全身各臟腑, 發展到晚期則纖維化而導致關節畸形, 要如何治療?這讓我想到一句古早廣告詞說「痛則不通,通則不痛」,要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膝關節腫痛 ,必須要「通」,除了內服藥之外,局部外治是治療不可缺少的一環。
浴療法通筋脈、舒緩關節腫痛 浴療法可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 《山海經》中就記載了沐浴療法,也就是現代的 浴療法 ; 浴療法方式又分蒸氣與水洗,蒸氣設備一般只有在中醫療院所才有,水洗就可以在家中 DIY 自療,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 浴療法 與現在風行的 SPA 原理一樣, 藉著水的熱力、氣味與水蒸氣,把藥性帶入體內,具有治療疾病與保健的雙重療效,並且清潔皮膚,藉著熱水的溫度促進新陳代謝; 藥草散發出的香氣,也是芳香療法的一種,不同的香味,能營造有不同的氣氛,可以讓我們達到調節情緒,紓緩身心,忘記疼痛的效果, 是融合了中國古代的藥浴與現代的創意。
不過浴療法的藥物濃度較高 , 必須先把藥物煎成湯液, 萃取濃汁,再倒入澡盆中,加水調到適合溫度,就可入池浸泡,水溫如果太低,是無法讓藥草成分有效釋出的,至少應該保持 39 度以上的水溫。
活血舒暢玫瑰湯 組成:茉莉花 10 克、玫瑰花 30 克,茯神、香附各 20 克。 作法: (1) 花瓣和藥材 用果汁機打碎,裝小布袋裡。 (2) 再將小布袋丟入水溫 40 度以上的的浴缸中,浸泡約 20 分鐘左右。 (3) 再搓揉小布袋,讓藥材與花草的香味可充分融入溫水裡,就可以泡患肢或是泡澡。 功效: 玫瑰花疏肝理氣、和血散瘀,能舒緩疼痛與脹痛, 花香能釋放壓力,放鬆心情,提振精神,熱力還能活化身體機能,提高免疫力。
暢血消腫烏藥湯 組成:生川烏、生草烏、生南星、生半夏、細辛、乳香、沒藥、青風藤、枯礬、冰片各 20 克。 作法: (1) 先將藥材 ( 冰片除外 ) 用熱水浸泡 1 小時。 (2) 再煎煮至滾沸,再滾沸後 15 分鐘放入冰片,再煮 3 分鐘。 (3) 將藥汁放涼,先以毛巾沾藥汁外敷患肢 20 分鐘,小心勿燙傷。 (4) 敷完後藥汁加熱水浸泡患肢,保持水溫 39 度以上。 功效:熱能使皮膚毛細孔張開,促進藥效滲透入裡,能散寒、袪濕氣,促進氣血順暢,消腫止痛。
養生通絡湯 組成:香茅草 100 克、乾檸檬皮 ( 或橘子、柚子皮 )30 克、艾草 10 克。 作法: (1)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或切成小塊,並放入小布袋中。 (2) 放入 3000 ㏄的水煮 20 分鍾。 (3) 將藥汁與布袋倒入適溫適量的單人澡盆內,用手揉捏布袋即可泡患肢或是報泡澡。 功效:艾葉能袪風濕,放鬆肌肉、消除疲勞、紓解壓力、促進氣血通暢、增強免疫力。
溫暖湯 組成: 川芎、赤芍、懷牛膝、鎖陽、西紅花各五錢。 作法: (1) 加入 3000 ㏄的水,先用大火煮 20 分鐘,再用小火煮 30 分鐘。 (2) 最後把藥湯與藥材到進浴缸即可。 功效:消除酸痛、脹痛、頸背酸痛、手腳痠麻,能安定血壓與神經,並幫助血氣運行,增加抵抗力。
浴療法 的小叮嚀 中醫治療的理論有「動氣療法」,就是一邊治療患肢,要一邊動一動患肢並深呼吸,所以在 浴療法時同樣要多動一動 ,同時促進藥效滲透;而且不 要泡過久,一天一次,泡約 60 分鐘以內,泡湯完畢記得擦些乳液以防皮膚過於乾燥;如果不習慣草藥味的話,在浴療法後可以充洗一下,其實只要依照建議的方式熬煮泡湯藥材,效果會比在外面的專門泡湯場所還好,因為湯水中藥材的濃度較高,散發出的味道也較濃郁,而且可以自行調整至最舒服的水溫,當然最重要是乾淨衛生,泡得安心又開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