囡仔淺腹—談小兒厭食
陳潮宗 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
家長帶著小孩來求診,問題不外乎是小孩鼻子過敏,或是腸胃出問題、不愛吃飯,其中不愛吃飯是家長普遍的煩惱之一,有一句 閩南俗語說:「囡仔淺腹」,就是指小兒吃不多、吃不下、不愛吃飯是很常見的 ,在臨床經驗中,有過敏性疾病小朋友,如氣喘、鼻炎、異位性皮膚炎,多半都有胃腸功能不良、食慾不振的現象, 中醫典籍記載: 「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母」 ,就是指脾胃是後天身體是否健康的關鍵,所以要改善小兒任何健康問題,首先必須調理脾胃,一旦脾胃問題解除後,小兒厭食的問題也能跟著改善,進食與營養的攝取正常,漸漸抵抗力增加、過敏疾病的改善,小朋友發育就能如正常一般。
脾胃不調導致 小兒厭食 中醫的「厭食」是指小兒較長時期見食不貪、食慾不振,甚至拒食的一種病證。古代文獻中多半是用「不思食」、「不嗜食」、「不飢不納」來表示食慾不振的情形,臨床表現類似於現代醫學的「神經性厭食」。 歷代對本病有關的論述,散見於脾胃及脾胃病等章節之中。《靈樞.脈度篇》說:「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說明脾氣調和,是知飢納穀,食而知味的必要條件。宋朝《小兒藥證直訣.虛贏》說:「脾胃不和,不能食乳」。如果脾胃不和,便會造成不進乳、食的病證。 三歲以下的嬰幼兒,由於母體給予的免疫力幾乎已用光了,這時是抵抗力較差的階段,容易感冒風寒、皮膚感染,季節變化一變,鼻子癢、流鼻水等症狀便一一出現,我們常常看到小朋友生病後食慾不佳,因食慾不佳而較難痊癒,所以這兩者的關係其實「互為因果」,先辨證食慾不佳,改善食慾後,自然不容易生病。
小兒厭食常見的三種類型 1. 臉色暗淡、身體瘦弱型 這一類的孩子通常臉色較無光彩、形體偏瘦,舌苔白或薄膩,不愛吃東西,或食而無味,拒食,如果逼迫孩子多食後有會噁心、嘔吐、脘腹作脹,可以確定的是這樣的孩子精神狀態一般無特殊異常,大小便基本上是正常的。常見為脾胃不和、運化失健,升降失司的功能改變為主,脾虛氣弱的證象不明顯,故雖有較長時期食慾不振,全身症狀表現很輕微。 這類型的孩子多因食而無味,所以拒食,中醫說此為「脾氣通於口,脾不和則口不知味。運化失職,胃不能納,以至拒食」;如果勉強孩子進食後,會有惡心、嘔吐、脘腹作脹,是因為脾胃不調,勉強進食後難以消化、運輸,胃失和降則噁心、嘔吐;脾失轉運則食停中脘,脘腹作脹。臉色無光彩、形體偏瘦是因脾運失職,氣血生化之源不充。舌苔白或薄膩是因脾陽失展,水濕、水穀 ( 養分 ) 難化之徵。 治法以調脾助運為目標。調和脾氣,扶助運化,脾運復健,則胃納自開,食慾可增。
2. 口乾多飲、皮膚乾燥型 這一類的孩子通常口乾、飲水量多,但不愛吃飯,舌苔多見光紅,舌質偏紅,皮膚乾燥、缺乏潤澤,大便多乾結。中醫說此為「胃陰不足,失於柔潤,故見胃納失職,體失濡潤之象。」口乾中醫解釋為胃陰不足,造成唾液量少。不喜進食是因為胃部缺乏水分潤澤,消化功能改變。大便乾結是因為腸道缺乏水分、過於燥結。皮膚乾燥是因為消化功能改變導致皮膚缺乏潤澤。 治法以養胃育陰為目標,此證胃陰不足宜於潤養,但不應過於滋膩,即養胃而不礙脾之意。宜取酸甘化陰法,清而不滋,養胃生津。
3. 精神差、易腹瀉型 這一類的孩子通常精神較差,面色萎黃,形體瘦弱,除厭食、拒食外,若進食稍多或進較難消化食物,則大便挾有殘渣,或大便不成形,容易出汗,舌質淡,舌苔薄白。常見於先天腸胃系統不佳的孩子,或常期拒食導致後天營養缺乏而體虛。這樣的孩子看起來精神較差,面色萎黃,形體瘦弱,舌淡苔薄,在中醫解釋為「脾胃氣虛,生化不足」。容易出汗是因為氣虛衛表不固;大便挾殘渣,或大便不成形是因為脾虛失運,飲食不化。厭食、拒食是因為胃虛失納。 治法以健脾益氣為目標,脾虛當補,脾健則運益氣之中須佐以理氣助運,勿施壅補,以免礙滯,補而不受。
治療方法 脾運失健者,醫師臨床治療常用「 麴麥枳朮丸」,為一中藥固有成方,組成:白朮 、 蒼朮 、 枳實、陳皮 、 神麴、麥芽、雞內金;凡欲補脾,則用白朮;凡欲運脾,則用蒼朮;欲補運相兼,則相兼而用。枳實、陳皮以運脾理氣;神麴、麥芽、雞內金消食助運,欲調脾必兼和胃之意。
陰氣不足者適用「 養胃增液湯」 , 組成:白芍 3 公克 、石斛 4 公克 ,生甘草、烏梅、北沙參、玉竹 、 淮山藥各 2 公克,用水 1200 ㏄ ( 四碗 ) 煮成 500 ㏄ ( 兩碗 ) 濃汁,以此濃汁燉雞腿或雞翅食用。 烏梅、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陰;石斛、北沙參、玉竹養胃生津;淮山藥補脾益陰。
脾胃氣虛者適用「 參苓白朮散」 , 組成:黨參、茯苓、白朮 、 山藥、薏苡仁、扁豆 、 砂仁、陳皮 、 桔梗各 3 公克。將藥材炒過,研磨成粉末,加入煮熟的粥內,攪拌均勻,即可食用,氣味佳,小孩子會很喜歡。 黨參、茯苓、白朮益氣健脾;山藥、薏苡仁、扁豆健脾利濕;砂仁、陳皮理氣助運;桔梗,升發清氣。
家長疼愛孩子,莫不想讓孩子快樂的成長,但「愛子之意不可無,縱兒之心不可有」,面臨小孩不愛吃飯的問題,應順孩子所喜,準備孩子喜歡吃的口味,誘其食慾,胃納增進後再增加食物的種類和數量,但不是一昧的順著孩子的意,現在多數小孩喜歡吃西式的速食漢堡,這類飲食只能偶爾「嚐鮮」,仍要將飲食習慣導回正常,並且讓孩子起居有時,養成不吃零食、不偏食、不吃甘肥黏膩食物、食物勿過精緻的良好習慣,培養健康身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