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扭傷、挫傷後的處理

 

陳潮宗

 

  張同學就讀高中二年級,最喜愛的運動就是打籃球,每當下課放學之後,必與同學在籃球場上奔馳。昨日張同學與其他同學鬥牛比賽,跳躍搶籃板時身體重心失去平衡,落地時扭傷了右腳踝,右腳踝立即腫脹起來無法走路,旁邊恰有一學長看見,自稱有學過接骨的功夫,興緻勃勃地要替張同學推拿與整復筋骨。在學長的好心幫忙後,受傷部位病情並沒有改善,張同學回家之後又聽別人說腳扭傷之後要泡熱水才會好,遂自作主張泡熱水試一試。今日早上起床嚇了一跳,張同學的腳踝腫脹程度比原來的大二倍,很像蒸熟的「銀絲捲」並且很痛。馬上請病假到醫院來請醫師診治,經過 X 光照相後,判斷並無骨折現象,主要是扭傷後護理錯誤所造成,所以受傷之後切記不可推拿與熱敷,否則會造成更嚴重內出血,組織之損傷更加嚴重的情況。

 

  現代人注重休閒生活,而運動是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項目。運動的重要性,及對身心的健康是為大家所公認的;但在特殊情況下,運動也會對人體產生傷害。這些傷害如果在早期能給予適當且正確的處理,將使傷害能早期痊癒,並且快速恢復運動機能。喜好追求刺激、活潑好動、橫衝直撞是年輕人的特性,他們通常會從事一些比較劇烈和具有兢爭性的運動。所以因運動而受傷害的機率也相對提高不少。   運動傷害在現代生活中愈來愈常見,主要原因有二大類: 缺乏規律的運動,若遇偶而打球、爬山較久走路較遠,甚至長期坐臥的不良姿勢,都會使原本鬆弛軟弱的肌腱,無法承受疲勞及壓力而導致發炎痠痛的現象。 肌腱強度雖然正常,但因運動前熱身不足,肌肉協調失序,或因肌腱彈性不足關節強力扭挫,均可造成肌腱與韌帶之傷害。

 

【拉傷及扭傷的定義】

  拉傷是因為肌肉受到過度伸展,或突然扭曲而造成。而扭傷則是關節附近的韌帶及組織,突然受到扭曲或拉扯所造成。常見的是踝、膝、腕、手肘及肩關節。通常拉傷後受傷處會感覺刺痛、疼痛會向外延伸,肌肉可能會僵硬或痙攣,最明顯的狀況是受傷處會腫脹。而扭傷的症狀是關節附近疼痛、移動時疼痛加劇,關節附近有瘀血且腫脹。所以拉傷與扭傷症狀大同小異,只是前者與肌肉有關,而後者與關節有關。如果仍搞不清楚拉傷與扭傷也無妨。因為處理方式是一樣的。

 

以下介紹常見的的拉傷及扭傷處理方法:

 

休息就是最好的治療。立刻停止受傷部位的運動,避免再度刺激傷害。

切勿推拿,尤其在受傷關節或軟組織處,因為已受傷發炎腫脹。可能加重組織損傷之程度,造成所謂的「二度傷害」。

 

受傷的前三至四天採用冰敷,冷數。盡量使用冰袋或濕冷毛巾冷敷,以減輕瘀血腫脹程度,也可減輕疼痛,方法為冰敷二十分鐘休息十分鐘。切勿以冰塊直接冰敷,造成凍傷。 輕度扭傷後第三至四天採用熱敷法,熱敷可以改善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把損壞的組織更新。若能持續一段期間,效果更好。每次熱敷時間約三十分鐘,一日數次皆可。

穩定並支持受傷部位可用護具或紙板協助,並抬高患肢幫助血液回流。

 

可用彈性繃帶包紮。但需注意勿太緊,若肢體末端出現紫色或麻木感,表示包紮太緊須放鬆些。

 

一般說來,扭傷若超過兩個星期仍未好轉,請至醫院,請醫師再次檢查,因為韌帶重度傷害會造成斷裂,是需要開刀加以縫合的。

若有傷口應注意細菌感染,應先找乾淨的水如開水或消毒藥水清(噴)洗傷口,並加以抗生素藥膏敷傷口,用清潔無菌的紗布覆蓋其上,以利揉入傷口的髒東西順利排出體外。

 

嚴重時儘速送醫。受傷部位若有快速腫脹現象,或肢體明顯變形,可能就有骨折發生,因骨折會併發大量內出血、韌帶肌腱之移位。請先簡易固定後急速送醫。

 

  中醫治療運動傷害,也是稟持著『急性冰敷、慢性熱敷』的治療原則,配合針灸、推拿等各種手法,不論新舊、輕重之運動傷害,均可達到痊癒的效果。徹底的治療,更可以預防演變成為慢性久傷病灶,演變成「退化性關節炎」或所謂的「氣象台」

 

  依傷害發生時間的久暫,可以將運動傷害區分為三期,治療方式並不相同,但原則上是「有熱痛時用冰敷,會痠痛時用熱敷。」

 

一、急性期(0∼3天以內)

症狀:局部紅腫熱痛,瘀血腫脹。

處置:冰敷 20 40 分鐘,外敷青草藥膏後,以彈性繃帶固定之,每日冰敷換藥各 2 3 次;若有傷口處不可用青草膏,應徹底清洗(噴洗)傷口,敷上抗菌之藥膏並蓋上紗布,每日換一次。內服藥以活血化瘀之『正骨紫金丹』為主。

禁忌:任意推拿、按揉患部,往往導致症狀加重,並不可喝酒。

 

二、亞急性期(3∼6天之間)

症狀:內出血已停止,局部腫脹疼痛。

處置:依狀況可能以冰敷、熱敷或不做處置,可施以針灸或推拿手法,但手法要輕柔,不可過度推拿,因仍有發炎腫脹未盡消。外敷青草膏後予以以彈性繃帶固定之。在此前兩時期之間尚不宜作拔罐治療。內服藥仍以活血化瘀之『正骨紫金丹』為主。

禁忌:禁服冰品、酒類。

 

三、慢性期(第5∼7日以後)

症狀:局部腫脹漸漸消退,疼痛漸減但仍然有痠痛,尤其直接受傷部位更為明顯,遷延不癒。

處置:每日二次,以中藥藥洗熱敷20∼30分鐘,並可施以針灸或推拿理筋手法,若久不癒可配合拔火罐治療。加速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外敷青草膏後予以以彈性繃帶固定之。內服藥以舒筋活絡之『舒經活血湯』為主。

禁忌:禁服冰品、冷飲。

 

  急性期與慢性期之分野可能依受傷程度的不同、與受傷後護理照顧的好壞有所影響,以致每一病例在急性、亞急性、慢性期轉變時程不同,但可依照實際受傷部位有無發熱與腫脹來判斷。至於極嚴重的扭、挫傷,尚可能傷及骨頭,必要時得以借助X光幫忙臨床鑒別診斷,以確保診斷無誤。為了避免運動傷害,除了養成規律運動的頻率外(每週至少三次,每次二十分鐘以上),尚須了解所要從事運動的特性,並事先預防運動傷害的發生。在每次運動前均須充分地熱身,才能防患事先於未然。

 

附註:

藥洗處方

艾葉 5 錢、紅花 1 錢、當歸尾 2 錢、川芎 2 錢、海桐皮 2 錢一同放入水中熬煮,水量不拘,趁熱時用毛巾或取蒸氣薰蒸患部。 青草膏處方:如意金黃散(天南星 2 錢半、甘草 2 錢半、陳皮 2 半錢、厚朴 2 錢半、蒼朮 5 錢、大黃 1 5 錢、白芷 1 5 錢、黃柏 1 5 錢、薑黃 1 5 錢、天花 2 1 錢)共研成粉末備用,使用前加酒、蜂蜜調成黏稠軟膏狀,用薄棉布或厚紙塗抹藥膏厚度約 0.3 公分左右貼於患部,每隔 6 10 小時換一次,消腫、消炎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