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腹痛 

陳潮宗

 

  產後腹痛是許多生產完後之婦女都曾有過的現象,但因發病時間短,故不少人以為這只是生產痛,乃屬正常生理性疼痛,便疏忽就醫之必要,而因此奠定下腹疼痛之病灶。

病因病機:

  產後腹痛是以小腹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中醫稱為「產後小腹痛」、「兒枕痛」,西醫稱為「產後痛」。《諸病源候論•婦人產後病諸候上》記載“產後小腹痛候”、“產後腹中痛候”、“產後惡露不盡痛候”;《婦人大全良方•產後兒枕腹痛方論》曰:「夫兒枕者,由母胎中宿有血塊……,若產婦臟腑風冷,使血凝滯,在於小腹不能流通,則令結聚疼痛,名曰兒枕也」。

  本病的發生原因有二,其一為血虛所致,因生產傷血,血脫氣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而痛,屬虛症。另一乃為血瘀因素,產後胞脈空虛,易受外邪所感,當起居不慎,邪氣乘虛侵入胞宮,而致寒凝血瘀之症;或產後元氣大傷,氣虛無力推動血液順利運行,血瘀阻胞宮,不通則痛;或因情志所傷,氣機不暢所致,屬實証。

辨證論治:

  產後腹痛是婦科的常見病之一,以初次生產後婦女尤為多見,症狀輕者疼痛可自行消失。若產後三、四天內,腹痛以陣發性為主,且疼痛程度無減,並在哺乳時症狀加劇,則可診斷為產後腹痛,但須與產後過食寒涼之物、便秘及子宮感染所引起的腹痛區分。此病的分型與治療:

一、血虛型:

臨床表現:小腹隱痛、喜按、按後痛減,惡露量少、色淡,伴有心悸、頭暈、大便乾燥,舌淡、苔薄,脈細。

治  則:補益氣血。

方  藥:八珍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人蔘、甘草、生薑、大棗)、十全大補湯(人蔘、黃耆、肉桂、熟地黃、當歸、生薑、川芎、茯苓、甘草、大棗)。疼痛較甚者,酌加香附可行氣止痛。

二、血虛寒滯型:

臨床表現:血虛型之臨床表現伴有腹部冷痛、面色白、得熱痛減、手足發冷、脈細遲。

治  則:溫中補血。

方  藥:補中益氣湯加減(黃耆、人蔘、當歸、白芍、柴胡、熟地黃)。

三、血瘀型:

臨床表現:小腹刺痛、拒按、惡露色暗有塊、得熱痛減、舌質黯或有瘀斑、舌苔白滑、脈沉緊。

治  則:活血散瘀。

方  藥:生化湯(當歸、川芎、桃仁、黑薑、甘草)。

四、寒凝血瘀:

臨床表現:血瘀型伴有小腹絞痛、得溫則減之症狀。

治  法:活血散寒。

方  藥:當歸四逆湯加減桃仁承氣湯(當歸、白芍、桂枝、細辛、通草、桃仁、甘草)

五、氣滯血瘀型:

臨床表現:血瘀型之表現伴有小腹脹痛、胸腹悶滿者。

治  則:行氣活血。

方  藥:當歸芍藥散加減(當歸、川芎、白芍藥、紅花、丹蔘、香附、益母草)。

臨床心得:

  依本人的臨床經驗,《和劑局方》中的失笑散(五靈脂、蒲黃),對於瘀阻所造成的產後腹痛,療效十分明顯,於此提出,以供同道參考。

  產後腹痛好發於體質虛弱、產後外感寒邪之人,經治療其癒後情況良好。若疏於治療,可致瘀血不散,長期腹痛則可影響脾胃功能,以至食慾不振,阻礙水谷精微吸收,防礙氣血生化功能,如此惡性循環,使得虛者更虛,繼而癒後不良。

參考文獻:

  • 中醫婦科學,知音出版。
  • 婦人良方大全,文光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