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泄瀉的治療

 

陳潮宗 中醫師

 

即是腹瀉的一種病症,是指大便次數增多,且以糞質稀薄,或呈水樣,或完穀不化、氣味異常,或夾有大量黏液為特徵的一種疾病。古稱大便溏薄者為「泄」,大便呈水樣者為「瀉」,在《醫旨諸餘.泄瀉辨》中云:「愚謂糞出少而勢緩者,為泄,若漏泄之謂也。糞大出而直下不阻者,為瀉,傾瀉之謂也」。《奇效良方.泄門》中云:「泄者泄漏之意,時時溏薄,或作或愈;瀉者一時水去如注」。

 

引起腹瀉的原因很多,如飲食衛生、氣候變化、情志失調、脾胃虛弱等,但多以濕盛及脾胃功能失調有關,以致清濁不分,水穀混雜而下,並走大腸而成。從病因辨,有風瀉、寒瀉、暑瀉、熱瀉、濕瀉、濡瀉、痰瀉、氣瀉、傷食瀉等證之分;從泄瀉症情和大便性質辨,有鶩瀉、溏瀉、水瀉、五更瀉、祿食瀉、滑瀉等證之別。

 

 

西醫醫學將腹瀉分為急性腹瀉及慢性腹瀉。急性腹瀉多因腸炎引起,少數是因於毒素、藥物或化學物質,而且大部份是在24至72小時內即發生腹瀉症狀,並伴有其他急性炎症的症狀,如發燒、腹痛、肌肉疼痛、倦怠等。

 

常見引起急性腹瀉的有食物中毒、傷寒、痢疾、病毒性胃腸炎等。慢性腹瀉則多由消化不良引起,其他如甲狀腺機能亢進、肝硬化、結腸腫瘤、結核病、精神因素、情緒因素等因也可造成腹瀉。此外,結腸過敏、腸功能紊亂等也可引起腹瀉。

此病的分型與治療:

  • 內傷七情

(一)飲食內傷

病因病機:因暴飲暴食,導致消化不良、宿食內停,或過食生冷、肥甘之品,或誤食不潔物,均可傷及脾胃,使脾胃運化失調,水穀清濁不分,停滯於內,反成痰濁,壅滯中焦,脾不健運,胃腸不和,造成泄瀉。

 

臨床表現:腹痛腸鳴、瀉下便臭如敗卵、泄下之物水穀不化、瀉後痛減、噯腐酸臭、舌苔厚膩、脈滑。

中藥治療:以消食導滯為主,可用枳實消痞丸加減(枳實、黃蓮、半夏、乾薑、厚朴、麥芽、山楂、白朮、茯苓)。若兼有上腹脹滿、嘔吐者,可加砂仁、竹菇。

 

(二)情志不暢

病因病機:因憂思惱怒,肝氣不達,橫逆犯脾,使脾運化失常,而致腹瀉;或憂思傷脾,土虛木賊,亦可致泄。

 

臨床表現:腹瀉的發作與發怒、緊張等情緒有關,並有胸脅悶脹、噯氣食少、腹痛即瀉、瀉後痛減、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細。

中藥治療:以疏肝解鬱為主,可用逍遙散加減(柴胡、白芍、陳皮、白朮、茯苓、炙甘草、防風);久泄不止可加烏梅。

 

(三)脾胃虛弱

病因病機:因脾胃陽虛,不能腐熟水穀、運化精微,而使水穀內停,混雜而下;或久瀉虛弱,傷及腎陽;或年老體衰,陽氣不足,脾失溫煦,均可引起泄瀉。

臨床表現:

  • 脾虛型:大便時溏時稀、食穀不化、食少、腹脹、腹悶、面色萎黃、肢倦少言、乏力、舌質淡、舌苔白、脈細弱。
  • 腎虛型:黎明時腹痛即瀉(五更泄)、瀉後痛減、腰膝酸軟、四肢厥冷、舌質淡、脈沉細。

中藥治療:脾虛型以健脾益胃為主,可用參苓白朮散加減治之(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山藥、薏苡仁、扁豆、砂仁);食積可加山楂、麥芽;食慾不振者加小柴胡湯。腎虛型以溫補脾腎、固澀止瀉為主,可用四神丸加減(補骨脂、五味子、肉豆蔻、吳茱萸、大棗、當歸、黃耆、黨參

  • 感受六淫之邪

病因病機:外感六淫,邪氣入裡,使脾胃失和,以致此病。六淫中以感受濕邪最為多見,《時病論.濕瀉》中云:「泄瀉之病,屬濕為多,濕侵於脾,脾失健運,不能滲化…」。因脾喜燥惡濕,故有「濕多成五泄」、「無濕不成瀉」之說。

臨床表現:

  • 寒濕型:腹瀉清稀呈水樣、腹痛腸鳴、食少、苔白膩、脈濡緩,兼有惡寒發熱、頭暈頭痛、流清涕等風寒表症。
  • 濕熱型:腹痛急瀉、瀉下勢如水注、便黃且臭、瀉後肛門有灼熱感(即稱熱痢)、苔黃膩、脈濡數,伴有口渴、尿黃短等症。

中藥治療:寒濕型以解表散寒、芳香化濕為主,可用藿香正氣散加減(藿香、紫蘇、桔梗、白芷、厚朴、大腹皮、陳皮、半夏、茯苓、白朮、生薑);若有腹部脹痛,可加砂仁、白豆蔻。濕熱型以清熱利濕為主,可用黃芩湯或芍藥湯治之(葛根、黃芩、黃連、甘草);嘔吐者加半夏;消化不良者加山楂、神麴。

約1580字

參考資料:

  • 中醫內科學.知音出版社
  • 中醫師手冊.百川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