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病因與治療
陳潮宗
摘要 高脂血症是,現代人最常見的疾病,動脈硬化、冠心病、腦中風等原兇,本病在中醫典籍並無具體的描述,僅有「痰濕」、「濁阻」、「肥胖」相似之論述;歸究病因多因飲食傷脾、勞心思慮過度、老年機能退化所致。丹參降脂散是臨床上不分病因首選之處方,可搭配不同之體質給與與適當之調整。 關鍵字:膽固醇、高血脂。 前言 血脂是血漿或血清中脂類的總稱,主要是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磷脂、游離脂肪酸等。血中脂類增多,超過正常範圍稱為高血脂症,又稱高脂蛋白血症。本病是現代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特別是老年人在此基礎上容易繼發其他許多的疾病,如動脈硬化、冠心病、腦中風等,對老年人危害極大,因而防治高血脂症對老年人十分重要。 根據現行的檢查數據,血液總膽固醇的指數最好小於200m/ dl,因為當總膽固醇大於200時,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即直線上升。另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的膽固醇)能小於13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的膽固醇)能高於35m/ dl,幾乎沒有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理由是低密度脂蛋白和三酸甘油脂、膽固醇結合,沈積在血管壁,形成粥狀動脈硬化;而高密度脂蛋白則與膽固醇結合,將其帶至肝臟代謝掉。 高脂血症在傳統醫學屬「痰濕」、「濁阻」、「肥胖」等範疇。古人雖然不知道血脂增高,但已經注意到它的存在與危害,尤其對過食肥甘引起高脂血症的危害性早有認識,如《素問•生氣通天論篇》:“高梁之變,足生大丁”、《三因方》:“飲食飢飽,生冷甜膩,聚結不散,或作痞塊,膨脹滿悶”。中醫在治療上特別重視節制飲食,如《醫學心悟》提出養身之道,第一條即是節制飲食,認為:“人身之貴,父母遺體,食欲非宜,疾病峰起,外邪乘此,纏綿靡已,浸淫經絡,凝寒腠理,變症百端,不可勝紀”,已經注意到飲食與疾病的關係。 病位與病理 高脂血症屬中醫「污血病」範疇。污血者,不潔之血,乃飲食水穀之濁氣,水穀不化之痰濁,瘀滯不通之血液結於脈中而成。主要是飲食傷脾,年老精虧所致;其病位在血脂,涉及心、肝等臟腑,而脾弱腎虛,痰瘀阻脈為病理基礎。 病因分類
治療 「丹參降脂散」是臨床上不分病因首選之處方,本方以集合現代藥理研究為構成本方之動機,高脂血症的發生是由多臟腑功能失調所致,本病之屬性為“本虛標實”,本虛以脾、腎為主,標實為痰瘀,病位在血脈。治療上應補臟腑之不足,化淡濕,活瘀血,以推動氣血之運行。 「丹參降脂散」的組成及原主要作用為吾人所熟知之外,其藥理作用分析如下值得參考: (一)丹參:有降低膽固醇之作用,增加冠狀血流。 (二)澤瀉:干擾膽固醇的吸收。 (三)何首烏:抑制腸道吸收膽固醇並促進血漿中膽固醇的運輸及清除。 (四)決明子:含有蘆薈大黃素,能促進腸管蠕動,抑制膽固醇吸收。 (五)茵陳:含有香豆類素,可降低血清及主動脈弓段膽固醇含量。 (六)山楂:可減輕脂類在器官沈積。 (七)三七:含黃酮,有降脂作用。 (八)虎杖:含大黃素,可減少外源性膽固醇過多進入體內。 (九)蒲黃:減少膽固醇在腸道吸收,並促進排出。 (十)薑黃:促進膽汁排泄,達到降脂作用。
治療上以「丹參降脂散」為主劑即可。依辨證之不同而可以有幾種調整。
另飲食上常建議病人攝取下列食物也有益降低膽固醇之功效。
病例一 患者:張先生,60歲。 主訴:頭昏目眩、失眠多夢、手足麻木、腰痠項強、記憶力消退,已半餘年。 四診:舌淺苔薄白、氣息微弱、脈弦濇,診斷為高脂血症;檢驗報告如下:三酸甘油脂251mg/dl膽固醇422mg/dl 治則:滋補肝腎 處方:丹參降脂散8公克,加熟地3公克、杜仲2公克、枸杞2公克,3×7/p.c 追蹤:服藥一週後複診,諸症皆減輕,但手足仍麻,乃囑其飲食宜清淡,多運動,持續服藥。月餘後,三酸甘油脂、膽固醇已回復正常。
病例二 患者:陳女士,52歲。 主訴:口乾口苦、胸悶氣短、便秘、性情急躁、手麻項強、不寐、煩躁易怒,已年餘。 四診:面色暗黃、氣息較粗、舌質黯紅、舌苔黃膩,診斷為高脂血症;檢驗報告如下:三酸甘油脂320mg/dl、膽固醇300mg/dl 治則:疏肝理氣。 處方:丹參降脂散8公克,加柴胡3公克、香附2公克、川楝2公克,3×7/p.c 追蹤:病人再複診,症狀皆改善,為仍覺口苦、便秘,囑其多喝水。仍繼續服藥,約五週之後,三酸甘油脂、膽固醇已恢復正常。
結語 應酬多,運動少,過多的飲酒與油膩食物所引起的高脂血症,只要加強運動,改變飲酒飲食習慣即可得到改善,服用丹參降脂散常有良好的反應,至於年紀較長的患者往往有臟腑功能失調,則需要配合藥物治療。西藥降血脂效果很快,但服西藥降血脂藥常造成肝功能異常及停藥後迅速反彈現象,中藥治療是一種良好的選擇,若患者兼有肝病的情況之下,那中藥就是是唯一的選擇。
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