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併診治五十肩
陳潮宗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常務理事 陳潮宗中醫診所院長
摘要:發生五十肩通常女性多於男性,右側較左側多見,由肩關節附近的肌腱炎或黏液囊炎開始,因肌肉發炎感到疼痛,病患症狀表現通常為手無法高舉過肩,或活動、高舉時候肩部疼痛,使日常生活有許多不便,最常見的病因為肩部慢性勞損,還有老化體衰、勞累過度、感受風寒溫邪、肩關節活動處於保護性限制、急性損傷、內分泌機能失調、頸椎疾病等病因。根據不同病理過程,可分為急性期、黏連期和緩解期,如果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免去黏連期造成日常生活諸多困擾。 治療原則急性期為疏筋活血、通絡止痛、消腫消炎,黏連期為鬆解黏連、滑利關節,緩解期為榮筋通絡,另外,針灸治療、持續自我復健、中藥方劑如加味肩凝湯與二朮湯、心理訓練都有利症狀之緩解,並且促進早日康復,如果治療三個月無效,可考慮用針刀或外科開刀清除黏連, 精確的診斷配合積極的復健與治療,才能根除嚴重頑固性的五十肩。 關鍵字:五十肩、肌腱炎、冰凍肩、肩周炎、凝肩、肩痺。
一、前言 民間對「黏連性肩關節關節囊炎」有許多不同的稱呼,最常稱此病為五十肩與冰凍肩,又可稱為肩關節周圍炎、凝肩、漏肩風、肩痺等,多見於50歲左右者,故俗稱「五十肩」。女多於男,右側較左側多見,由肩關節附近的肌腱炎或黏液囊炎開始,因肌肉發炎感到疼痛,害怕疼痛導致不敢動到肩關節,逐漸使關節沾粘攣縮,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症狀為肩關節各方向活動功能受限制,尤以外展、外旋、後伸功能及背手動作困難,病患症狀表現通常為手無法高舉過肩,或活動、高舉時候肩部疼痛,使日常生活有許多不便,如拿高處物品、搭車、曬衣、梳頭、穿衣服等動作,還會影響到睡姿,是一種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的中老年人關節疾病。
二、病因病理 五十肩的病因病理還不十分清楚,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肩部慢性勞損:是最常見的病因,因肩關節是全身活動範圍最大的關節,並且活動頻繁。 2.老化體衰或勞累過度:中國醫學認為老化體衰或勞累過度導致肝腎不足,氣血虛弱、筋失濡養,局部感受風寒濕邪,致使氣血凝滯、筋脈不通拘急所致。 3.感受風寒溫邪:睡眠時肩部露出受風邪入侵,或臥於潮濕的地方,天氣變寒未加披衣保暖,導致氣血受阻、經絡不通所致。 4.肩關節活動處於保護性限制:當其他關節疾病,如上肢股折、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等,患者為了減少疼痛,使關節活動處於保護性的限制,或長期固定狀態,以關節活動減少,造成肩關節黏連。 5.急性損傷:肩部四周組織受到損害,未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造成患處沾黏,日後形成關節黏連。 6.內分泌機能失調:年齡超過50歲,內分泌較為不同,會使體內組織學變化,如組織脫水、纖維化、關節僵硬、粘黏和鈣化。 7.頸椎疾病:頸椎間孔的改變壓迫脊神經,造成肩部周圍組織神經營養供應障礙。 五十肩有三種類型,為假性五十肩、原發性五十肩、次發性五十肩,假性五十肩(Pseudo frozen shoulder) X光檢查和關節造影是正常的,顯示肩部骨頭和關節囊沒有病變,鼓勵病人肩部運動,可得快速良好結果。原發性五十肩(Primary frozen shoulder)的 關節造影顯示關節囊明顯收縮和容積變小,尤其以腋下隱窩為最,利用關節鏡可發現發炎肥大的滑膜絨毛、關節腔內的粘黏,以關節鏡裂斷術治療之。次發性五十肩(Secondary frozen shoulder)是由於肩部的其他病變引起僵硬症狀,鈣化性肌健炎和肩旋轉肌腱板破裂是次發性的兩大主因。 五十肩根據不同病理過程,可分為急性期、黏連期和緩解期: 1.急性期:病程約1個月,症狀以疼痛為主,關節活動受限較輕,活動受限主要是由於疼痛引起肌肉痙孿,韌帶、關節囊孿縮所造成。如果此期積極治療,可直接進入緩解期。 2.黏連期:病程約2~3個月,症狀以為關節活動嚴重受限為主,而疼痛有所減輕,由於肩關節廣泛性黏連的加重,為關節活動範圍越來越小。 3.緩解期:病程約2~3個月,又稱恢復期,肩部疼痛漸消,肌肉痙攣、韌帶孿縮緩和,組織之間的黏連逐漸消除,肩關節的功能也逐漸恢復正常。 如果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則可由急性期直接到緩解期,免去黏連期造成日常生活諸多困擾。
三、臨床辨證 一般五十肩患者肩部疼痛,會伴隨出現下列症狀: 1.肩關節周圍有廣泛的壓痛點,可見於肩峰下、大結節、小結節、結節間溝、肩後部和喙突等處。 2.肩關節各方向活動功能受限明顯,尤以外展、旋外、後伸功能及背手動作困難。 3.醫者用一手觸摸為胛骨下角,另一手將患局外展,感到肩胛骨隨之向外運動,證明為關節已有黏連。 4.患者肩部疼痛,無法梳頭、穿脫衣服、繫腰帶等,影響生活起居。 5.早晨起床肩關節疼痛,輕度活動後疼痛反而減輕。 6.病程較長者,肩肌肉出現萎縮,尤以三角肌萎縮最為明顯。 7.疼痛緩慢開始,後逐漸加重,為鈍痛或刀割樣痛,可向上臂、前臂、頭、肩部放射。 8.X光檢查一般無異常。 9.後期可出現骨質疏鬆、肌腱鈣化、大結節處有密度增高的陰影、關節間隙變窄或增生等現象。 正常的肩關節活動度前屈0~180度、後伸0~60度、 內收0~50度、外展0~180度、內轉0~90度、外轉0~90度為正常活動度數範圍,如果肩關節無法達到此活動標準,而且肩部關節沾黏,幾乎可以判斷為五十肩。 依照肩部沾黏嚴重程度可分為三級,一級發病約一周內,患者手抬高會痛,手可與身體成一直線,但頭頂的東西無法拿取,睡覺時患處有異常的感覺;二級發病約一周至三月,患者手舉的角度受限,睡覺時患處會痛,洗澡還可以,但已無法扣胸衣;三級發病約三月至六月,手已無法梳後腦部的頭髮、洗到背部等,無法安睡,也無法拿高處的東西。
四、臨床治療 治療原則急性期為疏筋活血、通絡止痛、消腫消炎,採冰敷消腫,貼敷青草膏,手法要非常輕柔,過重導致損傷使黏連加重。黏連期為鬆解黏連、滑利關節,採熱敷按摩、旋轉關節鬆解黏連法,可採用之治療手法非常多,如滾法、按法、按揉法、拿法、搖法、搓法、抖法等,患者可採坐姿、仰臥、俯臥或健側側臥位各種姿勢,便利施術者皆可。緩解期為榮筋通絡,治療以舒緩柔筋手法,活化肩周圍組織。 (一)外用藥 推拿治療前,先用蒸氣薰蒸熱敷,或煎海桐皮湯外洗,再施予推拿按摩,然後可外貼酸痛膏、萬靈膏、狗皮膏,有祛風止痛,疏筋活血的效果。 (二)針灸治療 針灸治療取穴在肩井、天宗、秉風、俞穴、肩貞、肩腧、肩?穴及三角肌區和肩胛區部位,也有取手三里、肩點、列缺、合谷、偏歷、條口透承山、肩?、曲池,取患側穴,行針得氣,先條口透承山,疏通肩部同經脈之經氣,使氣血通暢,用提插捻轉瀉之,後患者抬舉上肢,餘各穴得氣後接電針,留針15~20分,肩?疏經經氣,風池祛風除經,走而不守,統治上肢諸疾,兩穴主潤宗筋、通利筋脈。 (三)自我復健 五十肩早期如能持續自我復健,有利症狀之緩解,並且促進早日康復,常用方法有彎腰繞圈運動、手指爬牆運動、後伸摸背運動、背後抬手運動、摸耳朵運動、考德曼式運動,患者可以選擇其中幾種,持之以恆,相信有不錯的效果。 1.彎腰繞圈運動:患者站立雙足稍分開,向前彎腰90度左右,患肢下垂,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出畫圈動作,動作幅度由小到大,逐漸到最大限度,每天1~2次,每次50~100回。 2.手指爬牆運動:病患面對牆壁站立舉起患肢,手指觸牆,手指沿牆向上慢慢爬行到最大限度,然後向下回到原位,可於牆上紀錄每日到達的最高位置,以利觀察進步之情形,每天1~2次,每次10~20回。 3.後伸摸背運動:患側手置於背後,手背貼背,盡力向上到最大限度,每日1~2次,每次10~20回。 4.背後抬手運動:患者雙手置於背後,健側手握患側手腕部,健側手拉患側向上到最大限度,每天1~2次,每次10~20回。 5.摸耳朵運動:患者站或坐姿,患肢高舉過頭頂,盡力觸到對側耳朵,同時頭部亦保持正中位置,每日1~2次,每次10分鐘。 6.考德曼式運動(鐘擺運動):患者上半身前彎約90度,健康側靠著椅子等支持物,而讓患側肩膀和手臂自由下垂如鐘擺狀,然後利用身體的前後擺動,自然帶動患側肩膀和手臂運動,而可逐漸改善關節活動度受限等情形。 (四)外科治療 五十肩治療的方法,除了以上介紹之治療方式三個月無效的話,可考慮用針刀或外科開刀清除黏連,外科手術治療法有肩峰切除術(Acromionectomy) 、肩峰整型術(Acromioplasty)、 前方肩峰切骨術(Anterior acromionectomy) 、肩峰截骨外移術(Proximal advancement of the acromion),但是肩峰切除術往往引起三角肌之萎縮無力,現已很少人採用;肩峰整型術是將前方肩峰下方之骨及骨疣切除,是目前最被廣泛使用的方法;前方肩峰切除術可有效的減壓又不影響三角肌之功能,值得推廣,肩峰截骨外移術亦經證明為另一有效的新治療方法,有待進一步之觀察。 (五)中藥方劑治療 藥方:二朮湯 出處:萬病回春 適用:帶有虛狀水證之肩酸痛、肩關節周圍炎、上臂神經痛、肩腕痛、手臂痛、神經痛,對五十肩痛有奇效 組成:白朮、黃芩、生薑、茯苓、羌活、甘草、蒼朮、陳皮、半夏、南星、香附、威靈仙。 功能:除痰化飲,利濕止痛
藥方:加味肩凝湯 出處:中醫痛證大全 適用:五十肩,肩部疼痛活動受限者 組成:羌活2錢、伸筋草2錢、透骨草2錢、桂枝3錢、片子薑黃2錢、當歸3錢、丹參3錢、香附2錢、生地黃3錢 功能:祛風散寒,活血養血通絡。羌活、伸筋草、透骨草祛風勝濕,桂枝、片子薑黃溫筋散寒通絡,當歸、丹參、生地黃活血養血,香附理氣止痛;如果疼痛劇烈,加乳香1錢、沒藥1前以活血止痛;如素體氣虛家黃耆3錢以補氣;炎症明顯加桑枝3錢、冬忍藤3錢以清熱通關節。 還有體質虛弱、畏寒者、貧血者適用桂枝加苓朮附湯,貧血之證,下半身冷痛者適用五積散,夜間手無力、手痛者適用加味逍遙散加地黃與川芎,頭頸背後拘攣嚴重者適用芍藥甘草湯,肩酸痛、頭頸背部僵硬、身體疼痛者適用獨活葛根湯。 (六)心理訓練 五十肩患者是因疼痛而引起活動障礙,其疼痛的閾值因感覺刺激或是心理暗示有大幅度的變化,心理訓練的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疼痛閾值,含有自我暗示訓練、想像訓練、放鬆訓練、集中注意力訓練,五十肩患者自我訓練,常因為疼痛而執行成效不佳,輔以心理訓練,促進康復過程。 五、個案討論 個人曾診治十位五十肩病患後,得到其平均年齡為58.2歲,男性4名,女性6名,皆為一個月以上的肩膀疼痛與僵硬,主動或被動活動受限10度以上,針灸治療取條口透承山方式,病患的肩部外展活動度立即可以有所改善,其手臂抬高的程度也可以立即改善。 六、結語 要使五十肩徹底的根除,一定要有正確而完整的診斷、減低早期疼痛、整體性的復健運動、維持肩胛骨的穩定、規律性的運動、內部組織復健、旋轉肌群練習,除了藥物、針灸治療之外,自我復健是極重要的治療,傳統中醫傷科的治療是被動式的復健,用環狀搖肩法、上肢被動後扳法,協助肩關節外展、高舉,自我復健運動如鐘擺運動、手臂爬牆運動,皆可改善關節活動度,訓練患側肌肉的力量,讓復健效果更好,還要避免肩膀的過度操勞,給予肩部適當的休息,尤其是嚴重的五十肩患者,精確的診斷配合積極的復健,才能根除嚴重頑固性的五十肩。
七、參考文獻 1王紹仁(民86年)。心理訓練改善肩周炎與急性腰扭傷之初探。傳統醫學雜誌,10,126-128。 2王靜修(民91)。肩關節周圍炎傷科治法之探討。傳統醫學雜誌,13,108-110。 3林昭庚(召集)(民90年)。針灸臨床治療經驗集。台北市:台北市中醫師公會。 4林昭庚(召集)(民91年)。中醫內科臨床治療經驗集。台北市:台北市中醫師公會。 5賴大維、黃東富(民89年)。中老年人常見肩關節疾病。臨床醫學,46:4,230-237。 6顏坤熒(民73年)。圖解常用中藥處方(初版)。台北市:南天。 7嚴振國(民85年)。推拿臨床與解剖。台北市:志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