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學在未來中醫藥研究發展
陳潮宗 侯庭鏞 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
摘要:現代是分子生物醫學的世代,有關生命科學的理論都將在這個平台上展現,當然中醫界也是,分子生物能夠跨越不同的觀點,提供了橫向溝通的橋樑;期望以分子生物將中、西醫觀點融合思考,並檢視、修正中醫理論,不會因為這些是中醫的基源而懼怕執疑,心胸要開闊,才能接納不同的異見或批判,期待能夠激發中醫同道不同的思維,而且思考是一步一步的深入,而非一蹴可幾時有展穫,與同道分享。
關鍵字:中醫藥研究、中醫藥發展、分子生物、中醫理論、恐傷腎
一、前言 二十一世紀是分子醫學的世代,有關生命科學的理論都將在這個平台上展現,中西醫學的先驅正都致力分子生物之相關研究,如中醫論體質其實隱含著分子生物學的概念,每個人體質不同以分子生物來說,就是個體的基因與細胞反應不同,只是尚欠有力的實驗證實。研究的結果雖不一定能成為永不改變的「理論」,但能引發、刺激思考,利用網路之便研讀中西醫藥眾多之分子生物研究報告後,正所謂「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想要與諸位同道分享,中醫藥研究的近況,也期待激發同道更多的創新想法。
二、分子生物的範圍 分子生物學幾乎包含醫學所有的領域,有分子形態學、分子遺傳學、分子細胞學、分子生理學、分子病理學、分子藥理學、分子毒理學、分子創傷學、分子心臟病學、分子神經學、分子內分泌學、分子腫瘤學、分子免疫學、分子微生物學和分子流行病學等,中醫藥也正積極向分子層面、基因層面發展,推動現代中醫科學化。 然而,分子生物為何?以簡單的方式說分子生物學是「在分子層面上研究生命現象,研究有關生命的一切」,細胞主要是核酸和蛋白質的組成、結構與功能的學科(1),就是對生命體「細微變化」的研究,例如為何會感冒?為何會老化?什麼原因引起氣喘?……,觀察身體較小的分子,如細胞、內分泌激素等等,發現感冒、老化、氣喘在這些微小分子上有何不同。
三、分子生物對於中醫藥的重要性 過去因為中醫、西醫理論不同,中藥使用已經有千年歷史,但是在Ruan C. (2)認為近五十年對於中藥的分子生物層面研究仍顯不足;中醫藥如果未能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與西方醫療做溝通,那西方醫療也只將中醫藥的治療歸於心理因素層面(3);中西醫可能對於同一種疾病有不同的見解,導致無法將兩種理論融合運用,反而激起反感、排斥,如今在分子生物這個平台上就沒有這樣的隔閡,跨越不同的觀點,提供了橫向溝通的橋樑。
四、分子生物將中、西醫觀點融合思考 西醫的流行病學則認為「抵抗力低的個體」、「傳染途徑」、「致病原」是疾病發生的三要件;而中醫認為疾病的產生乃累積多重因素,體質、情緒、環境、天氣等,如七情傷肝、恐傷腎,又如正氣不足、外邪內擾,中醫對於疾病的發生需要非常廣泛性的思考;實驗中假設中醫「恐傷腎」與免疫系統有關係,配合分子生物技術進一步假設與關察,未來的發展必然更有趣、多元。實驗試證「恐傷腎」,在驚恐的時候生理變化為何?是否有某些物質的轉變?王米渠(4)觀察「恐傷腎」的實驗表現,恐嚇母鼠其生殖率會下降,延續恐嚇實驗第二代子鼠,造成子鼠體重偏小偏弱,驗證「恐傷腎」與「腎生精」;子鼠翻身、張口喘氣等能力降低,驗證「腎主納氣、通腦」。 中西醫對於疾病的診斷也有所不同,例如貧血來說,中醫的血虛、虛勞、萎黃、血枯證都與貧血相類似,多由因為於飲食不當、勞倦虛損、蟲積或出血過多所致。病因可能為飲食勞倦傷脾,導致生化乏源,腎精虧乏亦可導致精不生血,肝藏血,心主血,而脾統血,三臟機能低下,亦可使氣血不正常。西方醫學診斷貧血,凡血紅素檢驗質成年男性未達到12 毫克/每百毫升,女性未達11毫克/每百毫升,西醫皆稱為「貧血」,但這樣的一對一思考日漸被推翻,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西方醫學都沉迷在線性的思維模式,一種基因與一種疾病的思考方式,實際上疾病病因是多樣且複雜交錯的,疾病還原的方式較為局限,著名生物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杜伯克也認為這樣的線性思考是行不通的(5)。中醫的「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理論的優勢,若不能與現代分子生物等科學理論相結合,優勢也難以發揮,難以表現出科學的價值與意義。 現在以分子生物學技術將基因解開,如同精細清晰的衛星地圖,街道、巷弄、一草一木能清楚的定位,將同一種或是相類似的疾病,分別用中、西醫觀點分析,在配合分子生物學之分析,找出中、西醫的相異與共通點,激盪不同的思維,找尋更寬廣的視野。
五、檢視、修正中醫理論 西方醫學的研究中,理論是被不斷更新或推翻舊有的,中醫累積數千年來的智慧,為現代中醫的理論基礎,但時空、地理、環境氣候諸多不同,如何反向思索,促發研究的精神與勇氣,是驗證或更新中醫理論的契機;研究的態度要開放,不囿於權威而自我設限,不會因為這些是中醫的基源而懼怕執疑,心胸要開闊,才能接納不同的異見或批判。 研究方向不只是注意自己「中意」或「熟悉」的事物,必需要朝向「不熟悉」或「沒興趣」的事物;要有反對、批判的勇氣,要能夠面對自己的缺失,具有「自我批判」的反省能力;而且時時稟持懷疑,發揮探索精神,要有「先疑、後證、再信」的檢驗過程,現代的分子生物技術提供一個驗證的最好方式。
六、結語 在碩士班論文「定量評估針刺條口透承山治療冷凍肩後其關節活動度變化」(6),證實中醫典籍上的說法,並且發現其患肢上舉的改善是因肩胛胸廓關節的改變,而非在病灶點孟肱關節上,雖然這個研究算不上分子生物層面,這促使進一步思考條口透承山是否可能帶來麻醉的作用,這就到了分子生物的層面,因為思考是一步一步的深入,而非一蹴可幾;最近閱讀《中醫分子生物學—分子中醫學》(7),將中醫與分子生物結合並論的入門專書,內容豐富,時有展穫,與同道分享。
七、參考資料 1.李秋蓮、柳春:分子生物學應成為中醫藥研究生的必修課,遼寧中醫學院學報,大陸,1999; 1(4): 275-6。 2. Ruan C.:Hemostasis and thrombosis research in China, Chinese Medical Journal,1999; 122(10): 883-6。 3. Sung CL.: Asian Patients’ distrust of western medical care: one perspective, Mount Sinai Journal of Medicine, 1999; 66(4):259-61。 4.王米渠:論從「腎為先天之本」到「中醫遺傳學」,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大陸,1996;2(4):6-9。 5.劉慧芬、魏會平:分子生物學與中醫現代化,張家口醫學院學報,大陸,2003; 20(4):63-64。 6.陳潮宗:定量評估針刺條口透承山治療冷凍肩後其關節活動度變化,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7.黃泰康、王米渠:中醫分子生物學—分子中醫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大陸,2003:184-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