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口透承山穴治療五十肩

 

陳潮宗

中國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

 

摘要:

五十肩症狀為肩部疼痛、僵硬,外展、內外轉活動受限,在進行日常動作時困擾著患者,中醫辨證五十肩為過度勞累,以致風寒邪氣趁虛侵襲肩部經脈,經脈凝滯而形成肩痛,因為人過中年陽氣虛弱,正氣漸損,故好發於50歲以上。西醫有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包括電療、熱敷及自我運動,手術方面則是直接處理粘連的發炎組織;中醫方面則有服藥、運動治療及針灸治療,197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發佈針灸治療對五十肩的療效,針灸治療五十肩一般臨床取穴有肩井、肩?及肩?的近部取穴,而在遠端取穴中又以條口(ST-38)與透承山(UB-57)兩穴最為著稱,條口透承山治療時,利用紅外線立體攝影機紀錄受試者手臂外展(abduction)角度的變化,發現受試者不會因為心理療效產生作用。結果針刺條口透承山穴改善外展角度的最大來源,來自肩胛胸廓關節的增加,而非病灶點盂肱關節上,若能搭配傷科治療,去除肩關節的沾黏現象,或許帶來更突破性的治療效果。

 

關鍵字:五十肩、冰凍肩、露肩風、肩凝症、凍結肩、條口透承山

 

一、前言

五十肩因為好發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老年人常見的關節病變,故有此稱,罹患此病時,肩部會疼痛、僵硬,外展、內外轉活動受限,日常動作如手臂上舉、梳頭、洗臉、穿衣、拉交通工具上頭之把手、拿高處物品、曬衣等等,執行時需要大範圍活動肩部關節,因此五十肩患者會非常困擾,除了感到疼痛之外,日常生活非常受限,還有可能造成意外傷害,老年人的生活品質因此降低。

 

二、中醫辨證

五十肩多為過度勞累風寒邪氣趁虛侵襲肩部經脈所致,風寒侵襲經脈,導致氣血阻滯,經脈凝滯而形成肩痛,屬中醫痺症。因為人過中年陽氣虛弱,正氣漸損,肝腎不足,氣血虛弱,以致筋脈肌肉失去濡養,遇有風濕寒邪外侵,易使氣血凝滯,脈絡不通,所以五十肩容易侵犯五十歲以上之中老年人。

 

五十肩從何而起,目前只知有下列可能因素:(6

1.老年性退化:50歲後,賀爾蒙代謝下降,導致蛋白多醣含量及其各組成分比值改變,導致組織學變化,如組織脫水、纖維化、關節僵硬和鈣化。

2.風濕寒邪侵襲:部分患者發病前,曾被風濕寒邪所侵襲,如居處潮濕、風邪吹襲、冒雨、睡臥露肩等,都會使外邪趁機侵入。

3.慢性疲勞:若肩關節或上肢長期重覆做某一個動作,導致肩部軟組織勞損。

4.肩部活動減少:多見於肩部活動逐漸減少的中年以上女性,左肩的發病率較右肩多,勞動腦力者發病率較體力勞動者為多。

5.肩部外傷:上肢骨折、肩部軟組織曾經受損傷,或是曾有肩部局部出血、滲出,若未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

6.各種炎症:如岡上肌鍵炎、肱二頭肌鍵炎、肩峰下滑囊炎等,引發保護性限制活動,並且持續一段時間。

 

三、病理機轉

五十肩的症狀最早由Duplay在西元1872年提出,西元1934Codman描述冷凍肩是一種特殊的徵兆,很難加以定義,同時也很難從病理學的角度去解釋7)(8)(9)(10,同時Codman也指出冷凍肩是一種自癒性的症狀,不管治療或不治療,患者皆能在2年內恢復。但也有許多學者指出冷凍肩的症狀最長有可能達6年之久11)(12;西醫認為五十肩是因包裹著肩關節的囊膜發炎,產生漸行性黏連皺縮,害怕疼痛導致不敢動到肩關節,逐漸使關節沾粘攣縮,造成肩關節活動空間受約束13

 

患側初期(前三個月)常感覺沒緣由的酸痛,漸漸地肩部開始有輕微疼痛與僵硬,這階段稱為「疼痛期」;之後症狀越來越明顯,肩膀因為一動就痛,所以幾乎無法活動,猶如被「冰凍」一般,這階段稱為「冰凍期」;但經過一段時間後,症狀會逐漸緩解,肩膀活動狀況也改善許多,這階段稱為「解凍期」,大約持續半年到兩年;整個病程像是冬天河水結冰,春回冰融、又流水潺潺,不過患病時間過長,會殘存一些疼痛症狀與功能障礙。

 

四、中醫治療

中醫方面則有服藥、運動治療及針灸治療,而由於近年來針灸止痛的臨床療效已漸受肯定(3)(4)(5在中醫界的資深醫師們也認為針灸療效對五十肩具有特效的功能197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也發佈針灸治療對五十肩的療效。中醫針灸治療五十肩的取穴方面上,一般臨床取穴有肩井、肩?及肩?的近部取穴,而在遠端取穴中又以條口(ST-38)與透承山(UB-57)兩穴最為著稱2)(14,大陸在五年前有做條口透承山的注射治療,以注射針抽取維生素B1B12,排氣後先下針,當有得氣感時將維生素B1B12注射入穴位,三天治療一次,五次為一個療程,再測量患肢上舉、外展、後伸的改善程度,一個療程後治療達100%有效

 

五、條口透承山治療之材料與方法

1.受試者

選擇14位診斷為五十肩的患者為受試者,尚未接受臨床上各項治療,並且符合以下條件,作為試驗的標準依據。

(1)至少一個月以上的肩膀疼痛及僵硬。

(2)所有主動及被動關節活動度皆至少受限10°以上。

(3)關節活動度外旋動作角度<45°

(4)關節活動度外展角度<100°

(5)關節活動度內旋角度<45°

(6)排除因重大明顯骨骼、肌腱病變、神經系統疾病、曾接受過頸部、胸部、肩部等手術之患者。

 

2.研究設備與器具

研究測量以紅外線動態立體攝影機(infrared video camera)(圖1)與肌電圖儀為主,還有針灸針、電針機及電極片。

紅外線立體動態攝影技術係用以擷取皮膚標記在空間中的位置,為精確獲得皮膚標記在空間中的三維座標位置,實驗過程中至少需有兩台以上的攝影機同時進行拍攝;皮膚標記(markers)為黏貼於受試者身體各肢段皮膚表面的標記,目的在描述動作過程中身體各肢段在空間的位置,紅外線動態立體攝影除了避免量角器帶來皮膚的相對誤差及骨針量測的不便外,又可解決X光的投影及照射劑量問題。

 

肌電圖可以測量肌肉收縮時所產生之電位差變化,來獲知肌肉運作情形,可作為人體動作時有哪幾條肌肉參與作用的研判依據,也有助於臨床上的解釋方針。當肌肉的張力增加時,肌電圖的振幅也隨之增加,肌電圖具有作為量測活體肌肉張力的發展潛力。

 

3.研究流程

受試者分別接受實驗前、偽穴、條口透承山穴,三種測試狀態,其中偽穴為非十二經絡上的穴位,藉由偽穴排除因心理因素影響實驗結果;這三種狀態皆利用紅外線立體攝影機紀錄受試者手臂外展(abduction)角度的變化;收集資料後,計算與正常人上舉角度的改變量。

 

六、治療結果

發現實驗前與針刺偽穴的比較結果肩胛胸廓關節(scapulothoracic joint, ST joint)與盂肱關節(glenohumeral joint, GH joint)的角度並未有明顯的變化換句話說也就是整個肱骨(humerus)的外展角度並未有所改善2),從這個比對結果我們同時排除了受試者不會因為心理療效產生作用影響實驗判定。

 

實驗前與條口透承山穴的比較結果,發現受試者有明顯的改善,治療後,肩胛胸廓關節(ST joint)13人有改善(表1),最大改善17.9度,最小改善1.9度,平均改善6.7度。治療後,盂肱關節(GH joint)9人有改善,最大改善24.6度,最小改善0.6度,平均改善1.7度。治療後,肩部上舉角度有13人改善,最大改善37.1度,最小改善0.2度,平均改善8.4度(圖3)。

 

七、討論

研究結果,針刺條口透承山穴改善外展角度的最大來源來自肩胛胸廓關節的增加,而非病灶點盂肱關節上;在針刺條口透承山穴位同時,可能帶來了手臂短暫的麻醉,降低了上舉的疼痛感,同時解除了肩部肌肉抑制的部分,使得肌肉收縮情況改善,直接地影響肩胛胸廓關節外展的角度,表現於外的就是患者手臂活動角度的提高;所以此治療法確顯著地改善了手臂外展的角度,證實中醫的療效,而且實驗結果提供了治療五十肩的新思路,做為未來研發治療五十肩的參考依據,或許將會帶來更突破性的治療效果。

 

八、參考文獻

1.吳晶晶:中年人普遍的毛病五十肩中央月刊,台北,198619(8)114-116

2.林木鍊、黃政典、林昭庚:單獨神經阻斷術及單獨電子針灸法及混合電子針灸與神經阻斷術在治療冰凍肩效果之評估,麻醉醫學雜誌,台灣,199432(4)237-242

3. 魏大森:針灸於復健醫學之應用,中華針灸醫學會雜誌,1988154-60

4. 林昭庚:針刺止痛機轉的概念,中華針灸醫學會雜誌,1988129-33

5. 周如鋼:針灸結合關節鬆動術治療肩周炎,中國康復,200015(4)21-26

6. 王靜修:肩關節周圍傷科治法之探討,傳統醫學雜誌,200213108-110

7. Codam, E.A.:The shoulder, Thomas Dodd Company, USA, 1934.

8. Fareed, O.D.a.G.R.W.:Office management of frozen shoulder syndrome, 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 USA, 1989:242.

9. Mao chi-yin, J.W.-C., Cheng Hui-Cheng:Frozen shoulde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sponse to physical therapy and follow-up shoulder arthrography, Arch Phys Med Rehabil, USA, 1997:78.

10. T.C., W.:Frozen Shoulder, Physical Therapy, USA, 1986:66.

11. Chen, S.K., Lin, S.Y. and Liao, J.S.:Primary and secondary frozen shoulder, J Surg Assoc, ROC, 1985(18):121-128.

12.Shaffer, B., Tibone, E.J., Kerlan K.R.:Frozen Shoulder, 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USA, 1992:5.

13.賴大維:中老年人常見肩關節疾病,臨床醫學,台灣,200046(4)230-237

14.劉常順:條口透承山穴位注射治療肩周炎70例療效觀察,同煤科技,大陸,19987736

 

 

 

圖1:紅外線攝影機

 

 

 

 

圖2:治療前及偽針治療與正常人上舉之角度減少量比較圖(細線為正常角度範圍)

 

 

表1:實驗前與條口透承山穴治療後情況差異比較表

 

肩胛胸廓關節

盂肱關節

肱骨外展

改善人數(人)

13/14

9/14

13/14

最大改善角度(度)

17.95

24.60

37.13

最小改善角度(度)

1.95

0.63

0.23

平均改善角度(度)

6.77

1.72

8.49

 

 

圖3:治療前及實針治療與正常人上舉之角度減少量比較圖(細線為正常角度範圍,*代表為: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