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傷科外用藥的運用
陳潮宗 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
摘要:中醫傷科外用藥是治療重要的一環,有敷貼藥、搽擦藥、熱熨薰洗、藥膏、膏藥藥粉、藥洗、推拿油、熱熨等。最早的中醫傷科外用藥,在《黃帝內經》記載:「涂以豕膏」,清代吳機師編著《理瀹駢文》提出膏藥應用理論:「一是拔一是截」,吳氏稱膏藥可「統百病」;歷代膏藥種類多,用途廣泛,但是以外科疾病外用膏藥數最多,敷貼藥如黑膏藥、萬應寶珍膏、青草膏、貼布,傷科外用搽擦藥如紅靈酒、傷油膏等等,傷科外用薰洗方如海桐皮湯、逍遙薰洗湯,使用注意避免產生皮膚過敏及副作用。
關鍵字:外用藥、敷貼藥、膏藥、中醫傷骨科
一、前言 中醫或復健科治療,在推拿前後運用不同的傷科外用藥輔助治療,外用藥是治療重要的一環,依照病症不同,選擇使用不同種類的外用藥,有敷貼藥、搽擦藥、熱熨薰洗、藥膏、膏藥藥粉、藥洗、推拿油、熱熨等。
二、文獻回顧 最早的中醫傷科外用藥,在《黃帝內經》記載:「涂以豕膏」,據多方考證,成書時間乃戰國後期至西漢,距今約二千兩百多年;明代朱橚等編撰的《普濟方》有系統及廣泛記載傷科外用膏藥;清代吳機師編著《理瀹駢文》為著名的中國膏藥專著(2),提出膏藥應用理論:「一是拔一是截,凡病所結聚之處,拔之則病自出,無深入內陷之患,病所經由之處截之,則邪自斷,無妄行傳變之虞。」吳氏稱膏藥可「統百病」(2),影響後世為深。 歷代膏藥種類多,用途廣泛,但是以外科疾病外用膏藥數最多,王光清(1)將歷代各個時期不同類型的膏藥或貼852種,按臨床疾病分類匯集,統計如表1,外科疾病包括瘡瘍、癤、疔、癰、疽、丹毒、癭、瘤、外傷性疾病、燒傷、凍傷、褥瘡等等,顯示中醫對於膏藥的研發較偏向此類病症。
表1:歷代疾病分類及膏藥療效數量統計表
三、傷科外用藥使用時機 1.新傷初期:
2.舊傷及新傷後期:腫痛基本上消散退盡者,宜以溫筋行氣為主,如熱感藥布;改用薰洗及燙藥,薰洗方常用的有逍遙薰洗湯。
四、傷科外用敷貼藥 敷貼藥又可分為膏藥、青草膏及貼布,膏藥因處理上較麻煩,青草膏多為專業中醫師使用,貼布因使用便利,漸成主流。
1.黑膏藥 在古裝戲劇中,有些角色在頭上貼上一塊黑色的藥布,就是黑膏藥。 適用:黑藥膏主要為「袪瘀、拔毒、生肌」之用,專用於長癰疽、生疔瘡,就是毛囊炎造成的細菌感染或蜂窩性組織炎一類。 製作:
用法:用吹風機加熱,使藥膏變軟,以便貼敷患部,另外,依治療目的製成之藥粉撲散在藥膏面,再貼在患部。 儲存:不可受熱、日曬,避免因過熱而膏藥融化。
使用注意:依筆者經驗,使用這種膏藥治療疔癰較不理想,因疔癰多長於頭髮或腋下,膏藥很難貼上,使用前要先把毛髮剃掉,且使用時容易沾污衣物,清除時最好用樟腦油或到加油站買「去漬油」較方便;選用中成藥「紫雲膏」敷在其上,蓋上傷口用之滅菌紗布,待其自然出膿即好。 適用:要加熱貼敷,能使患部溫度升高加速局部循環,對於因虛寒不足,循環不良引起之舊傷酸痛有治療效果。 實例:萬應寶珍膏,以下簡述製作材料與過程。 材料: 甲組藥:生地、茅朮、枳殼、五加皮、莪朮、桃仁、山奈、當歸、川烏、陳皮、烏藥、三稜、川軍、何首烏、草烏、柴胡、防風、劉寄奴、?芽皂、川芎、官桂、羌活、威靈仙、赤芍、天南星、香附、荊芥、白芷、海風藤、?本、川續斷、高良薑、獨活、甘松香、連翹各3錢、麻黃(去節) 2錢。 乙組藥(粉末):肉桂、附子片、木香、冰片、洋樟、茴香、乳香、沒藥、阿魏、細辛各3錢、麝香1錢;必需用80-100目之篩子篩過之細粉,否則刺激性過大。 丙組藥:鉛丹、麻油。 製作: (1)將甲組藥浸於麻油中2-3天(浸愈久,有效成分抽出愈完全)。 (2)加熱甲組藥至藥呈焦黃,亦稱炸料。 (3)濾除殘渣,即得藥油。將藥油加熱(稱為煉油),會有油煙,注意火候不宜過猛,應防著火。 (4)慢慢加入賦形劑炒過之鉛丹,邊加邊攪拌。(鉛丹之用量為藥油的1/3)。 (5)一面加鉛丹,一面試藥膏的硬度(可用滴水成珠或滴一滴藥膏在牛皮紙上試試)。 若太硬(偏老),加麻油。 若太軟(偏嫩)。加賦形劑炒過之鉛丹。 (6)將膏藥離火,待不太熱時加入乙組藥2-3公克,攪拌均勻。 (7)攤膏於牛皮紙、布或皮革上,攤成圓形,重約3-6錢的黑色膏藥,即成。 用法:也有將膏藥肉鋪在狗皮之上,稱為「狗皮膏藥」。狗皮膏藥的用法則是藥膏貼後,每天撕起來再用火烤熱,再貼用,一張狗皮膏藥連用七至十天。 儲存:不可受熱、日曬,避免因過熱而膏藥融化。
3.青草膏 青草膏又稱藥膏、軟藥膏、消腫膏,主要跟原料、形狀與功能有關。在調配的青草膏中以蜜或飴糖為基劑,取其黏綢特性,加入配製好的藥粉、薄荷腦、米酒、蜜或青草藥汁,以達到消腫消炎的目的。 適用:一般之青草膏適合於無傷口之閉合性筋骨損傷,有消瘀、退腫、止痛、續骨接筋、疏經活絡的效果。對於有創傷面的傷口,多採用藥物與油類熬煉而成的油性青草膏,因其柔軟並有滋潤作用,雖同為青草膏,應用上也有所區別。青草膏因含飴糖成份,當水份蒸發後,乾燥有硬化現象,有固定受傷部位的功能。 製作:
用法:用刮刀挖取,也可用水果刀或壓舌板代用之,鋪塗在棉布之上,現有專用之透氣聚酯纖維或稱不織布可供使用,取大小適當,攤塗青草膏時四邊要留邊,以防青草膏滲漏沾污衣物。攤鋪後還可在敷藥上加蓋一張極薄棉紙或紗布,加蓋棉紙紗布的作用在於等青草膏乾涸後無黏稠性時,仍能固著不致掉散一地。通常貼上皮膚之後外用彈性繃帶纏繞或加膠布黏著固定。 儲存:一般的青草膏使用時皆隨調隨用,剩餘藏於罐內,置冰箱中,以免放了多天發黴,假若水分蒸發太快,則可加入米酒,加酒的好處在於酒有止痛消毒兼抗霉防腐的作用。 青草膏的換藥時間,是根據損傷變化、腫脹的消退程度與天氣冷熱來決定,凡用水、米酒、併青草藥汁調藥時,一日換藥2~3次。 使用注意:少數患者對敷藥產生過敏,所以在配製青草膏之成份時,應避免放入易造成過敏的成分。少數對酒精過敏者,不適貼青草膏,則建議以塗擦藥方式來消腫消炎止痛。 特別提醒「自採青草藥DIY藥布要加米酒!」,臨床上常碰到病人自採野生青草藥,捶搗碾磨置裹敷於患處,因未注意藥材的清潔,裹敷之後溫度升高細菌大量繁殖其內,造成患部皮膚的細菌感染甚至蜂窩組織炎,若患部有傷口者更加危險,故自採草藥而貼敷者應特別注意,可以加入米酒,以加強防腐殺菌作用,以防感染。
4.貼布 是現代化的外敷藥,使用便利,放在乾燥處儲存;發展的初期使用以膠布塗上消炎止痛的西藥藥劑,並以清涼的薄荷為主成分,以消炎止痛為治療目的,後來又發展了以中藥為主的塗劑,效果媲美西藥。最新式的水濕性藥布,含有保濕成分,是非常理想的外敷藥,除了消炎止痛之外,兼有消腫的作用。
依特性不同,可分為三種類型:痠痛貼布、熱感藥布、水性藥布。 (1)痠痛貼布:即一般的痠痛藥布,或稱為涼膏。 適用:消除肌肉痠痛、神經發炎,以消炎止痛為主要目的。 製作:多於製藥工廠生產,用非親水性藥膏,塗佈於絨布上或聚脂纖維布上,以膠膜保護藥膏面。 用法:使用時撕開膠膜,直接貼於患部之上,這種藥布貼在皮膚的感覺清涼並有芳香味,為了黏於皮膚,故也加了一些膠的成分,這種成分對少數人皮膚造成過敏。藥布使用,應特別注意貼藥的時間不宜太久,每貼6小時,應讓皮膚休息4~6小時,再換新貼布。 (2)熱感藥布 適用:對於慢性損傷久不癒,末稍血管循環不良,利用溫熱效果達到組織的新陳代謝,與涼膏消炎止痛的治療應用方式有所區別。 製作:因加入辛辣熱之成分,皮膚貼了之後,不感覺涼而感覺熱溫熱,也有人稱為「辣椒膏」。 用法:刺激性強,不宜持續24小時敷貼,有過敏反應時,應速將藥布取下,並且清除殘留在皮膚上的藥物。 (3)水性藥布 適用:有類似青草膏的消腫消炎作用,而達到止痛的作用。 製作:採用優質的聚脂布外,以水溶性的藥膏基劑為主,強調以保持藥膏的濕潤度,由於重視藥布的保溼成分,故這種藥布一般儲放在密封的鋁箔包裝袋,達到不透光及密封的保存。 用法:水性藥布黏性不如油性藥布佳,所以常在外加強固定;由於水份的蒸發能帶走熱量,減輕紅腫熱痛的程度,但藥布中含水量有限,所以貼藥在6小時之內,藥效最佳,超過6小時之後,可再換新,連續敷貼,效果較好。
五、傷科外用搽擦藥 紅靈酒 適用:活血、溫經、消腫、止痛;主治脫疽、凍瘡;用於皮膚過敏,避免皮膚濕熱、不透氣,不方便貼膏藥之患處則選擇使用紅靈酒。 製作:當歸2兩、川紅花1兩、花椒1兩、肉桂5錢、樟腦5錢、細辛5錢、乾薑1兩;用95%酒精1000cc泡浸7天備用。 用法:每日用藥棉沾藥酒在患處揉擦2次,每次輕輕揉擦10分鐘。
六、傷科外用薰洗方 1.海桐皮湯 適用:專洗一切跌打損傷,筋翻骨錯,疼痛不止。 製作:海桐皮、透骨皮、乳香、沒藥、當歸、川椒、川芎、川紅花、威靈仙、白芷、甘草、防風等共為粗末。 用法:將粗末裝白布袋內,紮口煎湯,薰洗患處。
2.逍遙薰洗湯 適用:舊傷及新傷後期,腫痛已消散退盡者,宜以溫筋行氣為主,宜用薰洗。 製作:風防、蒼朮、黃柏、蒼朮、丹皮、川椒、苦蔘等共為粗末。 用法:將粗末裝白布袋內,紮口煎湯,薰洗患處。
七、使用注意事項 1.貼藥前清潔患處,讓膏藥黏的牢固。 2.膏藥要掌握好溫度,過熱會燙傷皮膚,過冷則不黏,膏藥一般加熱至外觀光亮,手摸感覺熱、但不燙為度(3)。 3.損傷情形有輕重緩急之分的情形,每一種外敷藥有不同的適應特性,故貼外敷藥皆要使用配合,例如受傷初期適用青草膏或水性藥布,主要以消腫消炎為主,慢性損傷適合一般之酸痛藥布或青草膏為主,若是因虛勞性體質因循環者不足者可考慮使用黑膏藥或熱感性貼布為主。 4.避免產生皮膚過敏及副作用,有些青草膏用醋來調配,若用醋的濃度過高或貼敷時間過久,會引起皮膚發炎紅腫,消退之後褪了一層皮,特別要注意!
八、參考資料 1.王光清:歷代膏藥作用的統計與現代膏藥創新的進展,陜西中醫,大陸,2005;26(1):77。 2.金麗:《理瀹駢文》應用膏藥的理法,福建中醫學院學報,大陸,2001;11(1):55-56。 3.江宛蓉、羅明江、周正邦、何裕鈞、莊健煜、楊哲彥:中醫傷骨科外用膏藥回顧,中醫骨傷科醫學雜誌,台灣,2004;3:27-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