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直性脊椎炎又稱竹竿病
陳潮宗 中醫師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
小漢同學 5 年前因打籃球不慎閃到腰背,而疼痛不已,之後自行貼一些酸痛藥布,背部疼痛情形漸漸緩解了,但之後卻是時常腰酸背痛,特別是熬夜念書、通宵玩樂的隔日,起床時特別疼痛,痛到床都起不來,半天之後慢慢緩解,小漢原以為是舊傷復發,特別到我的門診想要「撟一撟」調整筋骨以治好宿疾,在建議他照張 X 光後,結果我告訴他可能是得到「僵直性脊椎炎」,必須要再抽血檢驗,確定腰酸背痛的病因,讓小漢大吃一驚!
正常人的脊椎骨之間有明顯的縫隙,得到「僵直性脊椎炎」的患者,在縫隙間則有沾黏、發炎的現象,在 X 光片投影下,會出現類似竹子一節一節的形狀,所以又稱之為 「竹竿病」,病且患者脊椎關節無法轉動,之後漸漸蔓延整個背部。僵直性脊椎炎的症狀初期為下背痛好發於二十幾歲之年輕人,發作時通常在晨間起床之時,或者工作過於疲勞,超出體力的負荷量也會導致病痛發生,病灶部位則在腰椎骨、薦骨以及尾?骨的地方,發作時脊椎疼痛、不能自由左右轉身移動,到了中老年則會有低頭、身體前傾的體態發生,這種情形以中醫認為的「痛痺」、「著痺」最為接近;如果僵硬部位蔓延、轉移,則稱為「行痺」。這些身體上不適的症狀,通常在起床後一至三小時,或者中午後得到緩解,這時求助醫師會很快得到療效。
西醫病理學上認為,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致病機轉尚未有定論,目前認為病因為多重因子交互影響,其中遺傳基因及環境因素 ( 如細菌感染 ) 是比較可能的因素,治療方式有運動及物理治療,目的為預防脊椎變形,雖然能夠降低關節障礙,但無法根除本病,類固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的目的都是症狀治療,免疫調節劑為消除可能致病源,但是,僵直性脊椎炎的病程通常是慢性、反反覆覆的,患者的身心皆受到折磨。
據「肝主筋、腎主骨」及脊椎乃督脈所循行的理論,所以筋骨諸多疾病皆與肝腎機能有關,故採用溫補肝腎、化瘀通絡、扶陽溫督治療,若脊椎骨時疼痛刺激人中穴,腰柱關節炎刺激腎俞、大腸俞、氣海俞等穴;常用藥物如當歸、雷公藤、桂枝、細辛、雞血藤、川烏、草烏等,但雷公藤、川烏、草烏為慎用中藥,長期服用需注意其毒性,如草烏能回陽救逆,溫脾腎,散寒止痛,但因大辛,大熱,歸類為有毒,但是僵直性脊椎炎病程長,長期服藥是必然的,所以必須謹慎用藥。慢性期的疼痛,局部熱敷及柔軟操是保健的良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