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肩
症狀
五十肩,又稱冰凍肩,正確應稱「黏連性肩關節關節囊炎」,是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病變,多見於50歲左右者,因為簡易表達,故俗稱「五十肩」。女多於男,右側較左側多見,症狀為肩關節各方向活動功能受限制,尤以外展、外旋、後伸功能及背手動作困難。是一種肩部慢性損傷或退化性炎症,使肩關節內外黏連,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出現肩部疼痛,患者不能梳頭髮,穿、脫衣服,繫腰帶等,影響生活起居。早晨起床肩關節疼痛,輕度活動後,疼痛反而減輕。病程較長者,可見肩肌肉萎縮,尤以三角肌萎縮最為明顯。可能有肩部外傷、勞損或感受風寒濕邪的病史誘發。肩部疼痛、晝輕夜重,影響睡眠,可見於肩峰下、大結節、小結節、結節間溝、肩後部和喙突等處有壓痛點,疼痛緩慢開始,後逐漸加重,為鈍痛或刀割樣痛。疼痛可向上臂、前臂、頭、肩部放射。x線檢查一般無異常,後期可出現骨質疏鬆、肌腱鈣化、大結節處有密度增高的陰影、關節間隙變窄或增生等現象。
病因病理
肩關節周圍炎的病因病理還不十分清楚,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 肩部慢性勞損與急性損傷,肩關節是全身活動範圍最大的關節,並且活動頻繁,因此,肩部軟組織的慢性勞損和急性損傷是最常見的致病原因之一。
2. 肩關節活動處於保護性限制時,當其他關節疾病時,例如上肢骨折、岡上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等疼痛,患者為了滅少疼痛,使為關節活動處於保護性限制或長期固定狀態,關節活動減少,致肩關節黏連。
3. 內分泌機能紊亂,有人認為內分泌機能紊亂,是引起肩關節周圍炎的原因之一。
4. 頸椎病,也是引起肩關節周圍炎的原因之一。認為頸椎間孔的改變,壓迫脊神經,造成肩周圍組織神經營養障礙,是致病原因。
5. 人老體衰或勞累過度,中國醫學認為人老體衰或勞累過度導致肝腎不足,氣血虛弱,筋失濡養,局部感受風寒濕邪,致使氣血凝滯,筋脈不通拘急所致。
肩關節周屬炎根據不同病理過程,可分為急性期、黏連期和緩解期,分述如下:
1. 急性期病程約1個月。症狀以疼痛為主,關節活動受限較輕。活動受限主要是由於疼痛引起肌肉痙攣,韌帶、關節囊孿縮所造成。如果此期積極治療,可直接進入緩解期。
2. 黏連期痛程約2~3個月,症狀以為關節活動嚴重受限為主,而疼痛有所減輕。由於肩關節廣泛性黏連的加重,為關節活動範圍越來越小。
3. 緩解期病程約2~3個月,又稱恢復期。肩部疼痛漸消,肌肉痙攣、韌帶孿縮緩和,組織之間的黏連逐漸消除,肩關節的功能也逐漸恢復正常。
治療原則
可分三期急性期:
1. 疏筋活血、通絡止痛、消腫消炎。
2. 黏連期:鬆解黏連、滑利關節。
3. 緩解期:柔筋通絡。
治療取穴在肩井、天宗、秉風、肩貞、肩腧、肩謬穴及三角肌區和肩胛區部位。急性期採冰敷消腫,貼敷青草膏,手法要非常輕柔,過重可導致進一步損傷,黏連加重。黏連期,採熱敷按摩、旋轉關節鬆解黏連法,可採用之治療手法非常多,如滾法、按法、按揉法、拿法、搖法、搓法、抖法等。患者可採坐姿、仰臥、俯臥或健側側臥位各種姿勢,便利施術者皆可。緩解期的治療以舒緩柔筋手法,活化肩周圍組織。
自我功能復健
五十肩早期能堅忍疼痛的作功能復健,有利於關節周圍炎的恢復。常用方法有以下數種,患者可選擇幾種進行。
1. 彎腰畫圈法:患者取站立位,而足稍分開,向前彎腰90度左右,患肢下垂,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出畫圈動作。動作幅度由小到大,逐漸到最大限度。每天1~2次,每次50~100回。
2. 手指爬牆法:患者面對牆壁站立,舉起患肢,手指觸牆。手指沿牆向上徐徐爬行到最大限度,然後向下回到原位。每天1~2次,每次10~20回。
3. 體後拉手法:患者雙手置於背後,健側手握患者手腕部,健側手拉患側向上到最大限度。每天1~2次,每次10~20回。
4. 後伸摸背法:患側手置於背後,手背貼背,盡力向上,到最大限度。每日1~2次,每次10~20回。
5. 高舉摸耳法:患者取站立位或坐位,患肢高舉過頭頂,盡力移到對側耳朵。每日1~2次,每次10分鐘。
五十肩治療的方法,除了急性發炎期冰敷外,皆宜施以熱敷薰洗、按摩舒筋及以上介紹之手法,予以解除肌腱黏連之發生,並可貼青草膏。假若以上保守治療法三個月無效,可考慮用針刀或外科開刀,清除黏連。避免肩膀的過度操勞,適當的休息,常做功能復健動作,是預防與治療五十肩的最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