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管綜合症
張媽媽是家庭主婦,負責料理家中大小事務,閒暇之餘兼做家庭手工代工,近日來發現手指頭麻木痠痛異常,尤其在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更為嚴重,左手較輕,遂到診所來,檢查其頸部周圍與上臂、手肘與前臂部份並無特殊異狀也無痠痛,惟獨手腕以下則有明顯之神經卡壓麻木感覺異常之症狀,當張媽媽屈腕時則會更加明顯,由此可判定張媽媽患有『手腕管綜合症』。
症狀
腕管綜合症係指手之正中神經,在手腕管內受到卡壓所引起的手指麻木、疼痛症狀及感覺、運動神經功能紊亂等一系列症候群。好發於中年婦女及手工勞動者,發病緩慢,多見於單側,初期主要為正中神經受到卡壓症狀,如患肢手橈側三個半指頭(姆、食、中指)有異樣麻木、刺痛感覺,其中以食指最明顯,其次是中指和無名指,少數病人可出現手指燒灼痛。嚴重者夜間加劇有時會突然痛醒,刺痛和灼痛可向手指末端放射,偶而可見逆走向肘、肩部放射,故此常誤診為頸椎病。當工作後手溫升高或操勞過久時會疼痛加重,甩動手指時即可緩解症狀。當天冷時患肢常有發冷、發疳、活動不利的情況。若長期不癒則逐漸出現手魚際肉萎縮、麻痺及肌力減弱,拇指不能外展;神經相對應之掌、指皮膚感覺消失;還可看到手部正中神經皮膚支配區,出汗減少、皮膚乾燥、表皮脫屑、指甲乾脆,甚至患指出現潰瘍等一系列神經營養功能障礙的病情。
病因原理
腕管是一個骨與韌帶所構成之纖維性隧道,由腕橫韌帶與腕骨溝共同圍成,很像一座拱橋,掌面是腕橫韌帶(長、寬各2.5cm、厚0.1~0.5cm)橫架於腕橈側的舟狀骨和大多角骨與腕尺側之豌豆骨和鉤骨之間。腕管系一缺乏彈性的骨與韌帶纖維構成之隧道,管腔比較狹窄。正常情況下,腕管內屈指肌腱的活動不會妨礙正中神經。但當腕管內容之屈肌腱體積增大或腕管內間隙縮小時,如急性扭挫傷、慢性勞損或肌腱發生急慢性發炎變化時,如骨關節炎、骨質增生、骨折、脫位以及腕橫韌帶增厚等原因時,均可使腕管變窄,使正中神經受到卡壓,引起腕管綜合症﹝如附圖﹞。本病是多寒濕淫筋、風邪襲入或因跌挫傷及肌骨,血瘀經絡致使氣血流通受阻所引起。
診斷
根據體徵檢查作下列試驗即可得證:
1. 叩擊試驗:輕叩手腕內側即正中神經部位(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患側正中神經分佈的手指出現放射線性觸電樣刺痛。
2. 屈腕試驗:病人兩肘擱在桌上,前臂與桌面垂直,兩腕充分屈掌,此時正中神經被壓在腕橫韌帶近側緣上,40秒鐘後,患手症狀加據,即為陽性。
3. X線檢查:拍攝腕正、側位片,觀察局部骨性病變。
治療
治療原則著重在舒經通絡,活血袪瘀。取穴則點按曲澤、內關、大陵、魚際、勞宮、外關、陽溪、合谷等穴。推拿手法,使用滾、拿、按、搓與拔伸法等。患部先用中藥(艾葉、紅花、當歸尾、川芎、海桐皮)藥洗蒸氣熱敷30分鐘,患者正坐,腕墊枕,醫者從前臂至手掌,沿手三陰經(即手前臂內側)施用輕柔的滾法,配合輕快的拿法,往返操作,使前臂肌肉放鬆,再於腕部緩慢柔和地施用按揉,並沿肌腱作垂直方向的彈撥,然後擦腕至透熱為度,最後醫者用雙手捏腕,在輕度拔伸下,緩緩搖晃關節,並使患者手背伸至最大限度,隨即屈曲,在左右旋轉 2-3次。最後可用“手托板”固定手於功能位﹝手握空拳,掌中如雞蛋大小﹞,治療1-2週症狀可以緩解。內服藥處方可使用疏經活血湯與血腑逐瘀湯配合交叉應用。手腕管症候群,外治手法治療優於內服藥療法。減少手的勞動量,並按照以上要點治療當可獲得到良好的療效。